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世纪中叶,晚清社会兴起了一股反传统的重商思想,在重商思想的实践中,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享其地利而有余。及天下既以此为务,设或此衰彼旺,则此国之利源源而往,彼国之利不能源源而来,无久而不贫之理。所以地球各国,居今日而竞事通商,亦势有不得已也。……是故中国之于商政也,彼此可共获之利,则从而分之;中国所自有之利,则从而扩之;外洋所独擅之利,则从而夺之。三要既得,而中国之富可期。

——摘编自薛福成《筹洋刍议·商政》

材料二   今朝廷欲振兴商务,各督抚大臣果能上体宸忠,下体商情,莫若奏请朝廷增设商部,以熟识商务,曾环游地球,兼通中西言语文字之大臣总司其事,并准各直省创设商务总局。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户政》

材料三   中国对外贸易经数十年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已在世界贸易中占居重要的地位。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口货多为制造品,出口货多为原料品”,“现时入超之数又复有年年增巨之势”,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现时中国对外贸易大权,完全操于外人之手”。

——摘编自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重商思想的主要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商思想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2020-05-03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主持编撰了《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等。该书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了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围绕百科全书的出版和发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狄德罗顶住教会、政府几次三番的迫害,终于在1772年全书出齐。该书问世后共出了七版,其中第一版就轻松售出了4000册,百科全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总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73年,清乾隆帝下诏开设四库馆,以纪昀等人为总编撰官,开始编撰《四库全书》,声称集古今著作,“以彰千古同文之盛”。次年,又下征书令,要将“有抵触本钥之语”的书“尽行销毁”,最终被销毁的书籍多达三千余种,几与四库现书相当。1782年编撰初成后,先期抄写四部,藏于北京、沈阳等地,仅供皇室阅览。随后又抄写三部,分藏于江南,允许文人入阁阅览。《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摘编自《常这华义浓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编撰中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在中法两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来说明天和人是一致的。对人性的认识上,认为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做圣人。且从人性善论出发,提倡统治者行仁政、行王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尧、舜、子思之道,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并参与新政,“救时行道”,且发挥孟子的“新学奇论”,如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事君之忠,治民之仁”等。以礼法、伦理为核心,再修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等诸家学说与思想,以丰富理学内涵。

——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程朱理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孟儒学与程朱理学的相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世纪5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鑫、琳、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 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关于历史分水岭,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请对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19-08-12更新 | 577次组卷 | 19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