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家训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包括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发轫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进行编写。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包含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内容的家训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性,促使传统家训向社会家训转变。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传统家训的发展演变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家训发展鼎盛的主要原因。
2021-01-14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在治理手段上,儒家先哲共同推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样的圣人用仁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法家推崇的“法”是“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即君王统治臣民的工具;就治理思想而言,儒家以仁、德、礼来规范权力,君权神授的观点也一定程度规范了权力,法家也要求君王要循道用天。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大一统”形成共鸣性认同,这种“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需求不断地绵延存续,符合历史的潮流,但也易形成君王认为权力随心所欲地使用理所应当。王朝的更替,都是在一个权力中心的统治之下。

——据宋清员《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材料二   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群自由、平等的城邦公民走向广场等公共场所,基于说服和对话的方式共同商议有关公共生活的事宜,并通过制定契约或法律来规范公民之间的生活,以此种方式共同追求至善的城邦生活,这种众人之治意味着法治。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统治(君主政体)容易导致对臣民的暴政,从而滑落为僭主统治,那将是人们的不幸。古希腊关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二分思维,到罗马基督教倡导神人二分,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的划分,这种二分思维对以后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二分起到促进作用,注重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从而保障个人权利。

——据宋清员《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的国家治理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方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朴笃厚……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清代知识分子校勘、训话、考订,说是实事求是,但此实事,已不是现实人生中事,而是转向故纸堆中做蠹鱼生活。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限在故纸堆中书本上,为学术而学术了。他们不想做相与做师,不在现世活人身上打主意,不关切人群大共体,他们只把兴趣集中在几本遥远陈古的书籍上,他们遂真成为一些书生与学者。他们不注意人人可为圣人的活教训,他们只想教人能读圣人书。而其读圣人书,亦不重在通大义,辨真理,而重在其版本字句,声音训话,事物考证。总之是避免了以人文作中心。近人又说清代学术相似于西方之文艺复兴,此语绝不得清儒之真相。这一风气,到道咸后,清政权将次崩溃时才变。

——摘编自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材料二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一代学子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他们忧时匡世之心。我们把包世臣、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总共有250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促成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因素。
4 . 16—19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物理学成就斐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例如,伽利略的科学工作,就体现了学者传统的工匠传统的结合。伽利略很重视实验,同时,伽利略也很重视数学……这就是他在实验的基础上,能够做出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如落体定律。摆振动、合理定律等。

——摘编自金文玲、毛建儒《对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原因的分析》

材料二   《牛顿哲学原理》一书则是把牛顿思想通俗化的一种尝试。伏尔泰声称该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的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他通过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例如那个家喻户晓的说明牛顿万有引力理论产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便是伏尔泰的手笔。

——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

材料三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源于事物本性的必然关系。就此而言,一切存在物都各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人类有其法。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伽利略研究物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物理学革命发生于欧洲的思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宣传“牛顿思想”的方式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牛顿思想”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5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85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届高三第六届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17-18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6 . 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汤因比和余秋雨都对宋代的中国非常向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可能会关注的宋代市民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些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017-10-13更新 | 15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竞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