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7 道试题
1 . 如图是1937-1987年初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据此可以推知

①初级品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②二战后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开始形成
③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④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词从开始的以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即无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这一变化反映了宋词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C.体现儒家的入世思想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2022-01-0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了。

问题二从“奇技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1)依据问题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问题二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3)根据问题三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根据问题三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021-09-15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课标全国专用)-考点10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4 .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
A.是为丰富不断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普遍迅速发展
C.适应了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D.是汉字发展由繁到简趋势的产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太祖之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伸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儒学地位得到巩固B.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
C.抑商政策成效显著D.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2021-10-15更新 | 310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明清时期,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通俗文学读物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明清时期出版商业务和销售对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学世俗化的趋势
C.专制统治的加强D.思想控制的松弛
7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吕氏春秋》中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度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度之间的鲜明对比。

材料二   “听群众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伊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土地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历史趋势的因素有哪些?
8 . 唐宋两朝在中国休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知识分子的休闲文化

唐朝宋朝
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文士群体中盛行一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活动,如打毯、射猎、舞剑、歌舞宴饮、户外游赏等。休闲文化主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皇室、贵族、官僚等社会.上层阶级仍然是休闲的绝对主体。集体性的宴饮、游赏、节日狂欢较为普遍,如一年一度的曲江游宴。文士热衷于参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视野多关注公共事业和公共领域,休闲目的大多与自身的政治事业前途息息相关,参与休闲活动多为自发、外放的形式。士人欣赏牡丹,如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士大夫对休闲活动的选择,偏向文弱、静态的休闲方式,如棋类、投壶、捶丸等。休闲文化的主体逐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士大夫偏爱室内静娴雅致的休闲方式,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成为生活中“四般闲事”。士大夫已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中抽身出来,将视角更多的凝聚到自身,更多关注私人休闲领域。大部分士人有了自觉的休闲意识,即便是聚集,也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进行精致休闲的聚会,以此寻求知音,切磋文艺。士大夫赞赏梅花、莲花,如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摘编自肖潇《从文士到士大夫演变看唐宋休闲文化变化趋势》


结合时代背景对唐宋知识分子“休闲文化”的演变进行合理解释。
2021-05-05更新 | 838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当时,各个阶层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哲学是神学的奴仆,教育是宗教的工具,文学和艺术也是教义的衍生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图》

材料三 “科学革命”为什么会出现在16——17世纪的西方呢?文艺复兴期间工匠地位的提高,使工匠与学者之间原本非常脆弱的联系得到加强。威廉.哈维之所以能作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运动的伟大发现,是因为数十年间他一直进行各种艰苦的实验。……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天主教会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1-02-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生动细腻地反映出市镇平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发展等价值观念的变迁,展现了这一时期广阔的社会风貌。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是世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薄伽丘生于1313年,小时候在大银行当过学徒,没干几年便放弃了工作,捧起了荷马史诗,开始写些优美动听的诗歌。他的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全书共包括100个故事,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卑鄙、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明清世情小说和《十日谈》的共同特色以及社会背景的共性。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2021-11-0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