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直接影响,不外三者,即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其中后两种因素自外族传入,而且是经历数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这造成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代中后期,儒学开启复兴的机运。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摘编自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这在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与宋文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05419日,全球逾10万人参加了一项名为“物理照亮世界”的“光束传递”活动,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中国和美国各大报纸评论了这一活动。

《为物理欢呼》新华社新的世纪,世界需要第二个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智慧无人匹
敌》华盛顿时报
爱因斯坦用于还以事物真相的思想和方法为电脑、卫星、电信、激光、电视、核能和原子弹的问世作出了贡献。爱因斯坦喜欢从普林斯顿的办公室走回家,在这些孤寂的时刻,爱因斯坦沉浸在对宇宙“永恒之谜”的思考之中。
《百年不确知》纽约时
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3月、4月、5月、6月和11月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这一年被称为物理学的“奇迹之年。”

——摘编自《新闻晨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照亮世界”的成就及品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纪念爱因斯坦活动的时代价值。
2021-06-10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热身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十分高大,可以同时容纳三万人从事宗教礼拜活动,至今仍是佛罗伦萨最高的建筑物。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造是为了纪念市民意识的觉醒和市民的胜利。设计师阿诺尔福在拉丁十字形的设计中隐藏了古典的集中形制。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奇亲自探访古罗马遗迹,从中寻找灵感,精通机械学,在建筑过程中创造工具,使技术与建筑相结合。大教堂是一座混合风格的建筑,它同时具有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和伊斯兰式建筑的特征。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比“复兴”更加重要的是创新,佛罗伦萨大教堂在旧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技术的创新,建筑语言的创新,建筑风格的创新,传达了与中世纪神学思想不同的人文主义思想,因而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建筑的开端。

——摘编自李贻娴《佛罗伦萨大教堂与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罗伦萨大教堂成功修建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历史价值。
2021-06-02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江苏专用)-第一辑-卷5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的启蒙时期,中国一度是欧洲知识阶层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投影。伏尔泰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政治体制得到众多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国家。魁奈认为中国的谏议制度和监察机构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权利,因而是值得效仿的专制主义。“在中国没有世袭贵族,一个人的功绩与才能是他可能获取显贵地位的唯一标准……儿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求学上,以此作为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曾说“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   在欧洲的启蒙时期儒学大本营的国度里正经历明清交替及清朝巩固与强盛的时局变换,一些启蒙思想家,针对明末封建君主专制的残暴性和腐朽性,提出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代言民主性和人民性的新思想和新理论。梳理其言论主张,他们也是从儒学的经典里寻找批判的武器。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重拾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蕴,一致把矛头指向君主制度……相距万里之遥的中国和欧洲,一些思想家们皆从儒学中寻找到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中国的启蒙思想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哲学对欧洲民主理想产生重要作用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强调封建帝王的君权。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君”“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君王虽然秉持权威,但是一旦昏庸妥为,天就会以自然成人间的突异予以警告。

——摘编自刘晗{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人学”特质与历史定住》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贼。人民视君如寇仇,称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黄宗羲不主张皮除君主,但是提出要实行宰相传贤制度,设立宰相领导下的政事堂,并提高学校的作用,使之主持天下是非,作为监督政府的请议机构。这些都说明黄宗羲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君权思想的内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黄宗羲君权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黄宗羲的君权思想提出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日本研究“热”。驻日参赞黄遵宪出版《日本国志》,重点介绍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风貌;康有为编著记述明治维新的《日本变政考》,并于1898年进呈光绪皇帝御览。20世纪30年代,新的日本研究“热”逐渐形成。以明治维新研究为例,李宗武《明治维新》、李建芳《日本维新运动》等专著出版;梁启超、陈独秀等人日本研究新成果,发表在《大公报》《解放日报》等报刊。蒋百里出版的《日本人》对日本评论贬多于褒。这些学者多有在日本留学或旅居、考察的经历,能贴近感知日本社会。中国的日本研究理论与方法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宋有成《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1)据材料,概括两次日本研究“热”的异同。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日本研究“热”存在异同的原因。
2022-05-13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1917-1949年间,中国期刊上有关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文章数量出现两次高峰。
高峰时段代表性期刊文章
19211923共有162篇期刊文章,如《相对论浅释)《特殊相对论算理浅说)《相对律之由来及其概念》《相对原理》等
19291936共有354篇期刊文章,如《普遍相对性之重要公式》《爱因斯坦的信仰》《废战:爱因斯坦主张与基督一致》《爱因斯坦的非战论》等。

——摘编自王春燕、朱慧涓《相对论在民国时期的传播》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两次高峰时段的代表性文章分别呈现何种特征?分析该特征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作为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7世纪,各种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文艺复兴这座大舞台上风云聚会。只有当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精神进入神学领域及基督教会的信仰层面,欧洲才爆发具有重大意义的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通过联姻形成的西班牙国家,热衷于宗教传播,近海宜商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理性思考导致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后表现,也是它对现代世界观的突出贡献。米兰多拉创作了《论人的尊严演说》成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宣言,为后来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引导社会政治革命方向、确定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核心的政治形式奠定基础。文艺复兴推动了一场自发的、越来越广泛地革命意识产生,它真正影响到西方文化的每一个方面,西方文化发展毫无疑问的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是“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实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有许多传教士设教堂、办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出版报纸和杂志,传播西方文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两级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方相斥相纳的历史。

——摘编自李金娜《梁启超晚年的中西文化观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促进宗教发展的史实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   文艺复兴时期部分作品信息表

组别

作者

国家(地区)

作品

完成时间

提示信息

第一组

但丁

意大利

《神曲》

1315年

地狱、炼狱、天堂

第二组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大卫》

1504年

豪放、刚健、雄伟

第三组

达·芬奇

意大利

《蒙娜丽莎》

1506年

妇女、微笑、佛罗伦萨

第四组

伊拉斯谟

尼德兰

《愚人颂》

1509年

国王、教皇、愚人

第五组

拉斐尔

意大利

《西斯廷圣母》

1513年

圣母、天使、人间

第六组

马基雅维里

意大利

《君主论》

1513年

君主、狮子、狐狸

第七组

莫尔

英国

《乌托邦》

1516年

平等、公有、空想

第八组

拉伯雷

法国

《巨人传》

1532年

知识、真理、情感

第九组

维萨里

尼德兰

《论人体的构造》

1543年

解剖学、人体构造

第十组

莎士比亚

英国

《威尼斯商人》

1597年

高利贷商人、资本家

第十一组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堂吉诃德》

1615年

瘦马、盾牌、长枪

第十二组

哈维

英国

《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

1628年

心脏、静脉、动脉、血液循环理论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

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参考表2中一组或几组信息,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