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材料二   在《南赣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注重修身,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防止“一念而恐”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其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民“兴其善念”。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讲法律以做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摘编自[清]《圣谕十六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儒学入法的原因及量刑的目的,并分析宋朝重视基层教化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南赣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比较材料二、三,概括《圣谕十六条》与《南赣乡约》的不同,并简评古代重视基层教化的积极影响。
2022-05-14更新 | 2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1950年,我从山西农村来到上海,进入一个公私合营的小厂当工人,以忘我的劳动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中,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5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那一年,由于我读过小学,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严格选拔考试,我进入了上海市工农速成学校。进入“速成中学”的学生年龄偏大,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加倍努力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我一直默默坚持着,常常在教室学习到很晚。1958年,从“速成中学”毕业时,我作为优秀毕业生经组织推荐直接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班主任找我谈话说,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都有意录取你,这些院校对学习成绩、政治条件等方面要求都很高。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

——摘编自解义荣《难忘“上海工农速成中学”》

材料二     将工农出身的干部、优秀产业工人、劳动模范培养成工农知识分子,是党和国家人才计划的重要方针政策、时代的必然产物。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受到了工农阶层的热烈响应,一批渴望知识的工农学员在这里学习文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学员们拼命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夜以继日地补充知识。工农速成中学改变了这些工农学员的人生轨迹,“农民的儿子上大学”成为了可能;一些没有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在工作中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既是一项文化政策,从本质上更是一项政治政策的落实。从1951年到1955年这5年中培养了数万名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走进大学的工农学员,也完成了工农知识分子的蜕变,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工农成份。

——摘编自龚晓蕾《建国初期工农知识分子的塑造与形成》


(1)据材料概括“工农速成中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创办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
2022-05-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18471899年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部分)

时间机构时间机构
1847济贫部1867贸易部
1852公务部1871地方事务部
1854殖民地事务部1899教育部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不同于从前”的表现,并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增设政府机构的原因。
4 . 近现代科技。

材料一   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科学内部也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同时,科学也更加国际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革命继续深入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同以往科学更多表现为个体劳动的特征相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科学技术成了集体的劳作和创新,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过去是科学指导技术,而今,是技术的需要引领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明显,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因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下半叶科技的变化及影响。
2022-01-1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其办学方针为“中西并用”,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显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摘编自周详《<京师大学堂章程>与清末教育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摘编自何有贵《25位校董名震南粤》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同文馆的办学目的,并分析当时“招不到学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并分析其办学方针不能落实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自由、民主、均富”源自什么理论?此后,孙中山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改造未来之社会”?
2022-01-19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关于希腊哲学的起源与发展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人是航海的民族,希腊人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很容易发现天文、气象、海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一旦人们知道经验观察可以发现规律,并能做出正确的预测时,他们眼里的世界就不再是受外部力量任意支配、变化无迹可寻的现象;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务之中。

希腊哲学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伊奥尼亚派,其哲学主张具有较浓厚的自然科学色彩。该派代表人物为米利都的泰勒斯,他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他的回答是,水是万物的本原,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摘编自赵敦华《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像智者那样为了钱……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坚持说他自己一无所知;但是他并不以为知识是不可得到的。正相反,他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他坚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望族,雅典在与邻邦斯巴达的战争中战败时,他还是一个青年。他把失败归咎于民主制……因此他主张统治者必需是哲学家,公民应该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最后的一种公民才能有政治权力。

——摘编自[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哲学起源的客观条件,并指出自然科学派哲学产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的主要思想主张,并指出影响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时代因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复信仰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材料二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古今之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的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大事简表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 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登月的第一人。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太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93年,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根底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1994年,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16个国家开始建立国际空间站。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并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顺利对接。

——摘编自《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简史》等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22-02-10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言论或主张
孔子“均无贫”,“修文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统治者对小民要“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仁政,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柳宗元吏为民役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康有为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
梁启超反对“君为政”,主张“民为政”
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摘编自崔之清《儒学的民本思想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人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言论或主张,围绕“民本”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2021-09-10更新 | 29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响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

强烈的人本精神孔子的人本关切不仅是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格,而且注重如何做人,关怀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孟子坚持国家管理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修行仁德,实现仁政。
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孔、孟虽都肯定心理、生理的快乐体验,但重心逐渐转向精神的、道德的、理性的层面,追求乐道和“乐心”。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庸以及和合精神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高扬人的能动性,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关于人际、群际之和,孔子强调“和为贵”。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善人为邦”,“宽猛相济”以实现政通人和。对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擅动干戈;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笃行精神孔子主张听言观行,重视对行为的考察,“君子不以言举人”,选拔人才不能只听言。孔子看到了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黄玮《论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