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中华文化史》的第七章部分目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节次(节选)标题子目(节选)
第二节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一)岑寂后的复兴
(二)两宋理学
第四节文人天地(一)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宋词
(二)品味高雅的宋画
(1)根据目录中的“标题”,宋朝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谁?在“文人天地”的“宋词”或“宋画”中任选一个方面写出两个具有不同风格的派别。
2023-10-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物理班)历史试题
2 . 19世纪末,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主张托古改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其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B.郑观应
C.康有为D.孙中山
2023-09-2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四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满足君主专制愿望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圣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D.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     
A.重视风俗,顺俗行事B.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C.观俗立法,察国事本D.以俗观政,政俗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6 . 南宋的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主张是(     
A.心是万物的本原B.存天理,灭人欲C.发明本心D.格物致知
2023-09-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会考班)历史试题
7 . 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康有为的这些言论(     
A.极力推崇古代大同思想B.对欧美制度盲目排斥
C.尚未突破传统政治思维D.试图为变法减小阻力
8 . 如表为学者统计的1871—1909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书籍统计表。这反映,该时期(        
学科分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农学工艺制造军事科学船政、工程、矿学
数量21种37种23种28种41种30种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洋务派旨在学习西方技术
C.开始主动学习西学D.科学救国跃居为主流思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所示为欧洲15世纪至17世纪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的学说或著作(部分)。据此可以推知,当时欧洲(     

人物

哥白尼

布鲁诺

开普勒

学说或著作

“日心说”

发展“日心说”

《新天文学》

内容

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太阳自身也在运动

阐释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A.科学与神学出现了此消彼长现象B.摆脱了宗教思想束缚
C.天文学革命揭开了启蒙运动序幕D.神学权威受到了挑战
10 . 对于清代的乾嘉考据学,以往学者多认为它是“文字狱”导致的消极后果。后来也有学者提出通过考辨、诠释来评判前人的学术得失,发明原典大义,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据此可知清代(       
A.考据学的产生具有学术背景B.统治者支持乾嘉学术的发展
C.乾嘉学派比较重视经世致用D.考据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先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