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先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晚清数学家李善兰与外国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寿和华蘅芳二人曾在引进西方科技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容闳在推动留学生方面不遗余力。但洋务改革的中心始终是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上,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十分被动,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9世纪50~60年代日本幕府和各藩的改革,重点也是器物层面。但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全面改革。科技方面,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大力传播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体制方面,相继成立了东京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等高校以及一系列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这些举措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杨阳《晚清中日科技比较之忧思》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80年代以来,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适时提出了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的追赶战略。“863计划”、“星火计划”等相继实施。国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摘编自王博《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徐炜等《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战略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举措的相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日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44年清军入关后,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人口土地急剧衰减,大小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继承了明朝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总类,并且“丈地计赋,丁随田定”,以期通过赋役合一的方法来消除前弊。康熙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地摊入田亩之中。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出现了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

——摘编自王晶《漫谈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贵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是条失败的道路。……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7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戊戌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2)怎样理解材料三的观点?
(3)结合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的不足谈谈我们应怎样运用史料?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光绪帝主持,史称“百日维新”
C.变法失败后措施全部废止D.八国联军侵华是其主要原因
6 . 俄国农民将村社叫做“米尔”,它是俄国农民的自治机构,是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村村社被俄国人视为“特殊的俄罗斯精神”。阅读材料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村社这个封闭的宗法制的小天地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唯有集体才有意义。农民的一切一土地、婚姻、社会地位等,都是米尔给予的。在农民的意识中,米尔是至高无上的和万能的。农民们感叹:“谁能大过米尔?别与米尔争!”米尔就是伟人,来尔就是伟业哪里有村社的手,哪里就有我的头”;“不可控告米尔,唯有上帝审判它”。面对米尔,农民们感觉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将自己交给村社才有出路。村社是自己的精神依靠和物质保障,所以他们“紧抱着村社不放,甚至不敢想象没有村社自己能否生存。”

——罗爱林(《试论村社制度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1861年改革后,村社大会成员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是年轻化,不再是长者的统天下;第二,农村成年男子大批外出打工,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如女参加村社大会愈益有普遍性;第三,村社无地成员在土地上无表决权,但在讨论其他问题时享有充分权利。

——【俄】普·思·兹里亚诺夫(十月革命与农村村社》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1年改革后俄国村社组织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社组织的存在对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影响。
2021-03-20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改革即将步入第六个年头之际,在地方督抚一再请求催促下,恭亲王奕䜣于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上折,正式请求在京师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一个月后,恭亲王再次上书。煞费苦心地预估朝野可能出现的三种反对意见,逐一加以辩驳。然而,此折一出,引发了轩然大波。监察御史张盛藻首先发难,极力反对选拔正途人士学习天文算学,但毕竟张盛藻人微言轻,便快被朝廷断然否决;年月后,倭仁也上书坚决反对,并得到同僚的声援。几番角逐,倭仁终以丢失要职的代价从漩涡中解脱出来,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是两宫平衡双方政治势力的考量。然而天文算学馆第一次招生时,“正途投考者寥寥”,出于无奈,只好将正杂各项人员一律收考。总计报考者才98名,至考试当天又有26人缺考,最后仅从72名考生中勉强录取30人。开馆半年后,天文算学馆通过例考淘汰了20名“学经半年竟无功效之学生”。最后仅剩可怜的十人,所谓的天文算学馆已是徒有其表,名存实亡。

——摘编自包头目报《洋务运动——一场被派系之争打乱的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天文算学馆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天文算学馆改革失败为后世提供的教训。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60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确认的史实有哪些?
(2)如果事实确如茅海建所考证,试分析康有为没有递送上书的原因。
2021-01-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官僚机构是戊戌变法的重头戏。有学者认为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极其有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统治者用于发动改革的官僚队伍本身就是一支腐败之师。因此,封建王朝的历次改革都将精简机构与人员作为挽救王朝命运的措施之一,戊戌变法也不例外。甲午战后,光绪帝为奋发自强,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以备调用,于是各方保举折片络绎不绝,然光绪帝尤对维新党人青睐有加,授予他们极高的品衔,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的同时,也使维新派陷入与老资格官员的尖锐对立之中。此外,光绪帝还对官僚机构以大刀阔斧之势进行改革。1898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凡遇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办过”。地方督抚看到京师乱象后,其原本的观望态度变成敷衍,裁撤诏令在地方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改革官僚机构的原因及举措。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中改革官僚机构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改革的启示。
2021-05-06更新 | 481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平民张三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4)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2020-07-23更新 | 1125次组卷 | 1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