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寮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雷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怎样学习西方?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元朝灭金,迄于元仁宗,科举制度在中原汉地停废几达一个世纪。此前元朝用人制度,高级军政官员率多出自勋贵子弟,“皆世胄焉”;中下级官员,很大一部分都由吏员晋升,选拔吏员的实际标准,经常是“吏廉无才,不若亡廉而才”。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虽然历朝几次议行科举,但它总是被视为不急之务。1311年元仁宗继位。从十岁左右起,仁宗在大儒李孟的辅导下学习,被册立为太子以后,东宫的侍臣大多数是汉人。

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每三年按右、左两榜分别取录“国族”和汉、南人士子。考试科目分经义疑、时务策论等。“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复策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考试以程朱理学对儒学经典阐释为评判标准。元朝科举取士的规模相当有限,但是科举制度在废止数十年之后被仁宗恢复,处于压抑状态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文运将兴”的标志。

——据《元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恢复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显德二年(955年)二月,周世宗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此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幸论谏。若联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互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大臣王朴上了一篇《平边策》,纵论大势,从内政到外事,从战略到战术,无不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足以堪称五代之“隆中对”,从此成为柴荣乃至赵匡胤后来统一中国的基本蓝图。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世宗维护统治的举措,并说明其举措出台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世宗的上述举措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以前各王朝对新疆地区采用羁縻政策。清朝平定准噶尔政权后,设立的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18世纪70年代,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和沙俄各占据了新疆的一部分。面对新疆的严重危机,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出兵收复新疆。1877年清军击溃阿古柏,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的新疆领土,彻底粉碎了英国与俄国企图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清政府另派公使曾纪泽赴俄继续谈判改订条约,双方于1881年签署了解决伊犁问题的《改定条约》。1884年,根据左宗棠的多次建议,清政府于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名为“新疆”。任命刘锦堂为巡抚,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到19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4道,道以下共隶有6府、10厅、3州、21个县或分县。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新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新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
2019-07-0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高三考前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尼克松就任时,通货膨胀上升到极为令人不安的程度,国际竞争局面的加剧和轻易获取第三世界原材料   机会的丧失等都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

1969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积极寻求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等国进行谈判,以期实现荣誉的和平;在外交上,尼克松推动对华、对苏外交新战略。他提出尼克松主义,即美国会积极参与同盟国和朋友国的对外防御和国内发展,但朋友国要承担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在财政、贸易等经济方面。尼克松进行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支持第三世界建立独裁政权以反击民众的反抗和实现国际市场的独占,这加剧了地区的动荡,盟国离心迹象更为明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末以来,由于连年战争,田册户册或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不足为凭,“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在战争期间,朱元璋就多次下令在其控制的区域内“籍户口”。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政府正式按职业把人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类,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同时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黄册共造4份,上送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当时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各户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摘编自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朝初年黄册制度的作用。
2019-05-15更新 | 14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顿然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

——摘偏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019-06-08更新 | 6840次组卷 | 46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工业文明的冲击,东方的中国、日本均进行过改革,但结果却并不相同,阅读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的时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三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寻访了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各国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厂,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1)材料一中长州和萨摩两藩主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4)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2019-05-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央苏区是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前社会在婚姻上要求“八字相合”,订婚需要遵循“六礼”,接亲要求有丰厚的聘金礼金,讲究的是门第相当。婚姻虽涉及青年女男的终身大事,但无论女男均不能自由选择配偶,女男双方结合与爱情无关。广大妇女完全依附于男子,一直处于传统社会最底层。中央苏区征服对封建社会中的买卖婚姻进行了否定,所辖各地废除了聘金礼金的法律规定,认为婚姻必须以女男自由意愿为基础,并且在具体宣传和动员工作中着重调动妇女的积极性。婚姻法《条例》明确规定:实行一妻一夫,禁止一夫多妻;有妻妾者无论妻和妾都可以提出离婚,政府得随时批准之。中央苏区在婚姻改革制定婚姻政策时认为,在离婚问题上,把因离婚而起的任务和责任,多交给男子负担;离婚后,女子如未再行结婚,男子须维持其生活,或代行种田,直至其再婚为止。

——摘编自童莹莹《中央苏区婚姻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之处中央苏区婚姻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中央苏区婚姻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婚姻改革的影响。
2019-05-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