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台院侍御史以弹奏为基本职责,重点在纠弹职位较高的官员。察院监察御史在御史台中品秩虽低,但职务繁杂,百司畏惧,其“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此外还掌祭祀、监南选、监司射、监决狱、分察尚书省六部等。贞观年间,全国被划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监察御史以六条巡按州县,分巡时威仪显赫,“州县祗请相望,道路牧宰祗候,僮仆不若”。《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同时,唐太宗也对清廉官员和清正之举大加褒奖弘扬。

——摘编自吴毅《唐朝贞观年间防治贪腐的政策举措释析》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吏治改革的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藉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制度B.清创祖制C.宗法制度D.性格怯懦
2021-05-15更新 | 131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6届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6世纪,各国的天主教领袖开始整治教会中的弊病,重新提出一些精神价值观。他们建立了新的宗教秩序,如嘉布遣会,以此恢复对天主教徒的虔诚。但是这些早期的改革家趋于沉思和高贵,未能唤起民众或赢得罗马高层教会的支持。直到路德的挑战在德国变得非常严峻时,天主教的改革才成为一个有活力和有效力的运动。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诸多措施应对宗教改革对罗马天主教带来的冲击:一是他召开了“特伦托会议”;二是1540年他批准建立了耶稣会。“特伦托会议”的主要成就是以坚定的反新教派的措辞重申了传统的天主教教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教会中的弊病和恢复教会纪律。这些措施包括: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天主教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同时,保罗三世将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逐出教会,怂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镇压信奉新教的路德宗自卫同盟。又要求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消灭胡格诺派教徒。耶稣会是保罗三世支持创建的。会士把自己看做是耶稣的战士,会士的风纪和战斗精神保障了“特伦托会议”改革措施的实施。许多成员担任了异端裁判所的法官;异端裁判所建于1542年,目的是铲除任何地方出现的异端学说。其他成员创建了学校,培养新一代牧师和世俗民众对神学的确信和信心,这使得新教徒感到十分畏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保罗三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马天主教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代中期,农民逃亡的现象明显多了起来,官方屡屡遇到差丁不足工役难兴的困难嘉靖年间,江西等地进行了“地(税)丁(役)合一折银征收”的“一条鞭法”税制改革,并在万历年间推广至全国清初,明代原有的户部赋役册簿大量地毁于战火,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征发康熙后期,国内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动再次增加,不少地方丁额缺丁银失,财政受损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随后在广东进行了“摊丁入亩”税制改革,即将丁役银合并到田税中一起征收雍正二年,清政府将“摊丁入亩”在全国各省全面推开,从此,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实现了从“以丁为本”到“以田为本”的转变

——李三谋《清代“摊丁入亩”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摊丁入亩”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材料   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第五琦所创立的盐榷制进行了系统改革。他放弃第五琦的官产官销政策,撤销原来非产盐区的州县盐官,只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收购亭户所煮的盐,加价转卖给商人,任由他们运到各地出售。为了保证官盐的运销,刘晏还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十三巡院,加强缉私,严禁私盐的运销,以保护贩卖官盐的利益。禁止各道对过境商盐船身及商船使用堰埭征取通过税,使盐在离开盐场以后即通行无阻,便利盐的转运……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置常平盐,当盐供给不上时,减价出售。盐法改革后,唐政府的盐利岁入60万贯,到代宗大历(766~779年)末年,增加到600万贯。刘晏对盐法的改革,将直接专卖制改为间接专卖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盐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盐法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019-06-08更新 | 5196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8月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为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看,他采取一些托名古制的改革措施。9年,王莽下令天下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并规定,以一对夫妇一百亩田为原则,各家土地超出规定的,要把地分给九族或邻里,无田农民由政府授田,违抗不遵者流放。第二年,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莞,在全国的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管理市场,由官府经营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货等五业,加上官府征收山林川泽渔采之锐,合称为“六莞”。规定“以私铸钱者死”,不允许私人经营。政府平抑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同时,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逐步回复到周时代的周礼模式。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王莽又朝令夕改,引起天下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导致赤眉、绿林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新朝灭亡。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2019-05-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河南省鹤壁高中2019届高考二模试卷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过所,就是古代通过水陆关隘时必须出示的交通证明书。唐朝为保证正常的商业贸易往来,稽查行旅,防止偷漏国税、逃避赋役、拐卖人口以至查清来自境外的破坏活动,实行严格的过所制度。唐朝的过所由中央尚书省或地方都督府或州颁发。失落过所须审查后才予补发。领到过所者就可以照规定的路线,从西北边疆到东南沿海,迢迢万里,通行无阻。

唐朝时,在丝绸之路上从事贸易的胡汉商人,必须持有唐朝政府统一颁发的通行证——过所,“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无过所即要判刑。历史上,唐玄奘欲西行求法,但因等了三年都未拿到过所,不得不只身偷渡。有关过所如何申领、如何发放、如何勘验等,唐朝政府均立法明文规定,甚至形成了专门规定过所相关问题的制度“过所式”,如必须载明执有人的姓名、身份、年龄、籍贯,以及所携带物品的相应说明如牲畜的数量、公母、毛色、年齿等;其目的不仅是为验证身份而“设险作固,闲邪正暴”,如遇战乱等非常时期勘验尤严,同时也是为了征税和证明商人所携带货物的正当性或合法性。

——据李叶宏《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法律制度探析:以过所为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过所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过所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2019-05-2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名校(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压轴第三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还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柯必由李乎?……自唐至今,以诗斌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度之?”
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迷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能!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斌及其入官,士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放坏人才,致不如古。”
——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
2016-11-27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