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其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促进汉族和戎翟的融合
C.推动小农经济发展D.建立儒家的伦理秩序
2 . 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后来,有学者对其研究时发现,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该学者意在说明(       
A.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B.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
3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的“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的这些措施(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秩序
C.兼顾了赈济与发展生产D.意在构建政府救灾体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在秦孝公《求贤令》的基础上实行客卿制度,并由此确立起布衣将相格局,保证了拥护和支持变法的智能之士得以进入国家政权机关并成为主导力量。他们执行变法的政策与法令,有效保证了秦国法治路线的连续性,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宗室贵族专权的逆流,为秦国变法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保障。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客卿与秦君是一种基于交换关系之上的君臣关系,一旦不再符合秦国需要或触犯秦律,秦君便可以随时罢黜、惩罚他们。

——摘编自马卫东《秦法未败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秦国客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客卿制度所取得的成效。
2021-05-24更新 | 21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覆盖城镇国有部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工人的养老金。医疗费都由企业负责支付和报销,企业的压力非常大,由于中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逐步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完全依靠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难以行得通,到了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迹象日益明显。……2000年初,有学者建议中国可以效仿国外,建立养老基金,通过资本运作,保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以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建立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0年底,中央财政拨款200亿元作为第一笔基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通过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运作,加上财政拨款……社保基金的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投资收益,截至2010年底,其累计投资收益已占社保基金权益的43.19%.

——摘编自刘仲藜等《全国社保基金的建立和初期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全国社保基金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国社保基金建立的影响。
2020·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太宗窝阔台时期,契丹族儒生耶律楚材受到蒙古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针对当时中原儒生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情况,耶律楚材为了帮助他们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了为蒙古军队占领的汉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挑选适当的官吏,以实现蒙古贵族的文治武功,向元太宗建议“用儒术选仕”。“(太宗)九年秋八月,下诏命断事官……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其中选者,复其赋役,命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史称“戊戌试”。后耶律楚材受到排挤,科举考试自戊戌年举行一次后未能继续举行,但儒士的社会地位和享受的优厚待遇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摘编自秦新林《试论元代的科举考试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试”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试”中断的原因。
2019-05-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材料三   日本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
(3)参照材料三对明治维新的认识,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9 .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社会本质问题是(     
A.倡导女权运动B.工业文明冲击
C.革除生活陋习D.生活全盘西化
2016-11-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3)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2016-11-27更新 | 10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湖南益阳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