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熙宁五年(1072)颁行方田均税法。方田法。县令、县佐亲自清丈土地,在方田的土地册子上注明土地的形状和土壤的成色。根据土质区分为五等,由此均定税额数量。(二)均税法。各县以旧来的租税作为定额。对投靠豪强、“诡名挟佃”的子户,改正过来,使他们成为承担国家赋税的主户。此后,分家别居、买卖田地,均以方田为依据。赋税的征收也简化,夏税并作小麦、绢和杂钱三色,秋税并作白米和杂钱两色。到元丰八年,共清丈了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20%,而清丈了的田亩则占全国税田的54%。此法少抒农民重税之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使原来各藩领主所辖的土地和人口交归为政府。1872年,实行了两百余年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被正式废除,土地允许自由买卖,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得到确认和保护。明治政府又于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规定统一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作为土地税额,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至此,日本近代个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据洪春《明治政府地税改革与资本原始积累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熙宁年间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地税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地税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时代根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1922年的“壬戌学制”主要采取美国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教育从效法日本转向效法美国。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123年刊布了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初级中学课程分为社会、言文、算学、自然、艺术、体育等。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有师范、商业、工业、农业、家事等);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为文学和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两组。课程均分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3部分,各科课程以学分计,以修满150学分为毕业。大学和专门学校的课程,依具体实际情况,参照各校意见,送教育部核定。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摘编自《壬戌学制》


(1)根据材料概括“壬戌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戌学制”的影响
3 . 古往今来,民生问题的解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荆公初执政,即分遣诸路常平官吏专领农田水利,吏民能知土地种植之法,陂塘圩土旱提堰沟洫利害都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随功利大小酬赏。……”
——梁启超
材料二、19491015日,物价涨风果然再起。……在中财委统一部署下,各地一致行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双管齐下,一面筹措掌握物资,择机抛出;一面几路进军收紧银根;征收税款,收激公债款,要求资本家按时发放工资而且不准关厂;公家的钱只能存放国家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私营企业贷款。……各地市场从19491125日起趋向稳定。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三、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们工作。只要我们明智而勇敢地对待它,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任务通过政府直接征募人员可以得到部分完成,就像我们应付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工程,以促进和改革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罗斯福1933年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四、资料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到国民经济总值的60%以上。……我国的第三产业的产值仅占到国民经济总值的40%
全国政协厉以宁委员谈到有关“十二五”规划将我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对就业产生影响的问题时,他认为,……首先是产业结构要调整,因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了,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就业。在民营经济方面要加大发展,因为能够吸收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是民营经济。另外,要大力鼓励创业,发展微型企业。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出现物价猛涨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特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罗斯福总统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厉以宁委员为增加就业提出了哪些方案?
(5)就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隋朝建立后,儒家传统礼仪备受文帝的重视。礼部也因此屡次颁布律令,继承和发展汉代礼仪,使之更加细致,也更加系统化。隋文帝认为,道教思想中追求一体的理念和佛教一不可分的思想与儒家大一统的观念相吻合,因此下诏提倡和保护佛道两教。他摈弃了北周武帝用暴力武断压制宗教文化发展的做法,赢得了广大宗教信徒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各阶层、各方面人们的拥护。隋炀帝担任扬州总管时,团结和招徕在南方有广泛影响的儒、道、佛三教代表人物,修订编纂因战乱散佚损坏的佛教经籍凡四藏,经卷近10万轴。此外,杨广的身边还聚集了大量南方著名文人,称为王府学士,竭力修撰书籍,凡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等,内容包罗万象。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文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文化改革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建立。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征税对象包括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而国内居民工资收入普遍很低,因此绝大多数国内居民不在征税范围之内。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只适用于对中国公民个人收入征税的《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并规定从1987年起,1980年的个税法案只适用于外籍人员、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与此同时,实施了《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的修正案,规定不分内外,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三税并轨,从1994年开始实施

——摘编自唐婧妮《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历程与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0—1993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80—1993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
2020-06-2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在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为确保地方稳定,鄂尔泰提出:“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对改土归流之土司,“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徒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

——摘编自李世愉《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时象为首都无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宋朝的医疗济贫机构叫医药惠民局,北宋时创立,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既安葬无名尸体,也允许无地无钱的贫民安葬自己的亲属于此。

——摘编自赵映林《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1)据材料,概括宋朝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
2019-07-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政改大事记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任命康有为参赞新政,颁发了提倡官民上书议事,裁汰不必要的官员等。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改革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末实行新政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2年,帝国主义抛出有条件地放弃治外法权的诱饵。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联衔会奏,建议从速修订法律,清廷斟酌利弊后下达了修律的上谕。……清末的商事立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3—1907年)由新设立的商部负责,此次修订的《钦定大清商律》是清朝第一部商律。此外,颁布了有关商务和奖励实业的法规、章程,如《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等。第二阶段(1907—1911年)改由修订法律馆主持起草。……公布的单行商事法规有《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大小轮船公司注册章程》等。

商事立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了清政府“参酌中西”、“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指导方针,是外国商事法律与中国传统商事习惯的混合物。商事法律的修订,开启了中国商事法律近代化的历程,为中国近代商事立法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清末商事立法评析》

(1)据材料概括清末商事立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商事立法改革的影响。

2018-05-0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县学舍生员。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

—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

(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