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记•商君书•弱民》有曰:“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燔诗书而明法令”。近代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办报纸,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这反映了两个改革的主要不同在于(       
A.前者是奴隶制改革,后者是封建制改革
B.前者在于弱民愚民,后者在于开启民智
C.前者意在打击儒学,后者意在弘扬儒学
D.前者引发“百家争鸣”,后者促进思想解放
2 . 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
C.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D.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
2023-06-04更新 | 500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     
A.促进北魏社会转型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保证国家赋役征派D.加强地方基层治理
4 .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均追求实现富国强兵,但两者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两者是否(     
A.推动了社会转型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加速了民族融合D.加强了中央集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2022-06-16更新 | 13656次组卷 | 93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8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梭伦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重新分配政治权利。这项措施
A.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B.使不同等级公民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
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D.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
2022-01-12更新 | 2019次组卷 | 15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维新运动期间,一批具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改良派,主张发展实业学堂,认为“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乎学校。”维新派认为,西方各国的强大,在于“农、商、矿、林、机器、工程、驾驶”之强大,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广设专门学校之举指,以达到“通经济变人才”的目的。1898,康有为奏请设立各省农务学堂,并请“开农报以广见闻,开农会,以事比较。每省开一地质局、译农学之书,绘农学之图”。同年,清政府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州府县,皆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其工学、商学各事宜,亦著一体认真举办”。于是,两江总督刘坤一设立江宁农务工艺学堂;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并经总理衙门议准设立矿务学堂;两广学务张鸣岐在广西设农学堂;江西绅士蔡金台等在高安县地方设立蚕桑学堂;端方于京师专设农务中学堂等等。

——摘编自《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一一以清末实业学堂研究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晚清实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末晚清实业教育改革。
8 . 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
A.促进民族融合B.取缔特权阶层
C.加快社会流动D.提升官员素质.
9 .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能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率先展开
②美国制宪会议——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③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④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工业化进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初年,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展变法。管仲把富民放在首位,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因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同时他十分重视工商业,“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管子认为,农、工、商各业必须同时兼顾,“务本饬末则富”。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这种“准平”制,平衡粮价,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管仲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俗称“齐刀”。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归纳管仲经济改革的举措。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意义。
2021-02-2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