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工业的重点由重工业转向轻工业,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的这个过程中,一部分重工业受到了国际竞争的冲击,一部分企业最终关停并转,一些产业没落了下去,中国的重工业设备和产品已在较大程度上形成对外的依赖,学者意在(     
A.指出东北地区经济衰落的根源B.推动中外贸易的纵深化发展
C.提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风险D.敦促政府调整国内产业布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奏折中说:“内地商贾航海贸易挈本以行搬运制钱,既苦脚费不赀金银出洋,又恐干例禁”。道咸之际“(各省)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直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至通融抵垫解部之款,日少一日”,中央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为数尚巨”。咸丰三年二月,清文宗奕詝采纳左都御使花沙纳票钞“行虚”的建议,由户部草拟试办银票章程请旨准行。然未总结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咸丰三年七、八月,京城行银票“市廛观望”,一些商人“相约”抵制,纷纷歇业。宝钞的推行,也使京城一片恐慌。“大商小贾走相告语谓”毕生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是名为搭收钞票,实则仍概征银。……似此诡词巧取,直以国家正供,恣意侵渔、蠡国害民莫此为甚”。同治元年十一月初七日,清穆宗载淳正式谕令“将直隶、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应征地丁、旗租及各关税课全行停止钞票,改收实银”,历时九年多的票钞便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文廷海《论清代咸丰间“票钞”改革及其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币制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3 . 王安石提出了以保甲法为起点的军事改革的设想:先用受过训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执行驻防或出征任务,最终恢复古代民兵不分离的征兵制度以取代募兵制度。据此可知,王安石实行这一改革旨在
A.加强社会的治安B.杜绝地方动乱发生
C.提高军队战斗力D.增强官兵的凝聚力
4 . “百日维新”中提到“广开言路”,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奏书。“百日维新”力主撤销詹事府、通政司等六个衙门,规定各省也要相应“裁汰冗员”。这些规定
A.为变法思想提供了依据B.推动了预期政治目标的实现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D.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2021-04-16更新 | 17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B.促进人口增加
C.缩小贫富差距D.加速汉化进程
2021-03-18更新 | 740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6 .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7 . 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的居住地,因此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民族冲突的结果是民族交融,而民族交融又以各少数民族汉化为主流。这种主流的出现前提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B.君主专制的加强
C.边疆经济的发展D.汉文化的先进性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020-07-08更新 | 6782次组卷 | 4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新希望双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暑假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仿照军机处模式,以形式选用官员。兼差属于额外劳绩,有相应的“劳绩保奖”作为酬庸。驻外公使由总理衙门任命,可以自行挑选使团人员。由于有借助“劳绩保奖”升迁的好处,一些异途人员或通过贿买,或借助与公使的特殊关系而进入驻外使团。

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1906年清政府对外交体制进行改革:采用奏调之法,从驻外群体、外语人才中调用属员;改差为职,本部人员专任一职;废除“劳绩保奖”;建立了独特的丞参制度(注:掌机密文书,综领部内事务制度),赋予其三四品的级别,由此成为本部五品司员与二品侍郎之间衔接的桥梁。

——摘编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清朝外交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朝外交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0-03-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0届高三二月开学摸底(延迟开学网络考试)(A卷)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徭役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摘自《清史简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