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期,外国银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多次发生金融恐慌。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请旨在广东开设铸造局铸造银元。1894年,湖北省也开始设局铸造银元。1904年,为统一铸币权,清政府决定在天津设立国家造币总厂。清政府还设置币制局,负责统一币制等事务。1909年,度支部制定《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由大清银行垄断纸币发行权。1910年,度支部颁布《兑换纸币则例》,明确规定纸币的兑换发行权统一由大清银行管理,抛弃了宋金以来发行不兑换纸币的弊法,但滥发纸币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度支部拟订了《银本位币制则例》,建议七钱二分制为银元单位,还对新式币制的种类、重量、成色、铸造、发行以及流通等都做了具体规定。清末,由于赔款、编练新军以及举办新政等等,政府财政收支不断恶化,币制改革所需巨额开支无法负担。辛亥革命爆发后,政局变动,晚清的币制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摘编自邹丽霞《晚清的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币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的币制改革。
2022-01-10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4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初编审户口,分军、民、匠、灶四种户籍,十六岁以上成年男子称"丁",凡编审在册的成年男子,都须缴纳丁银,但各地额度多寡不一。康熙时编审户口,老不除籍,社不加丁,亡故者仍在籍不除。数代人的丁银负担都集中到在籍男丁身上。有的地方的情况甚至是,"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随着无田农民被迫逃亡,应纳丁银又转由常住人丁负担。康熙晚年,人口隐匿、速亡问题已非常严重。顺治时,陕西南郑、浙江嵊县等地就曾试行过"丁随粮行"和"摊丁入亩"的办法。有的地方将逃亡、去世的人丁的丁银摊入田亩作为土地税征收。雍正帝登基后,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推行"摊丁入亩",统一依据占田数量征派赋税。占田多的地主须多纳田赋和附加的地丁银,少地和无地的农民则可少交或不交赋税。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改革税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帝改革税制的积极影响。
2022-01-09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10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龚汝富、曾耀辉、戴丽华《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税制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失败原因。
2022-01-07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5
4 . 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海外贸易的发展B.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
C.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D.大力地加强人身控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武帝时,政法苛严,酷吏辈出,连朝廷大臣也“安危不可知”;其统治后期,更是贿赂公行,冤欲遍地。汉昭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曾颂布特教令,把汉武帝时遣留的积案一次清理,全部免予究治。汉宣帝(前74年一前48年在位)继位后,亲自审理案件,宣布“子首匿(隐藏罪行)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祖)父母”都不再连坐,下令凡触犯他名讳的人免于利事追究,并恢复文景时期平(公平)获缓(和缓)删的传统政策。汉宣帝设置“廷尉平”宫职四人,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欲的好坏作为考核官变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政策调整,使宣帝时“政教明,法令行”,西汉王朝得以继续维持兴盛。

——据顾奎相、陈流《中国古代改革史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刑狱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刑狱改革的影响。
2021-12-28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4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

——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


(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
2021-12-27更新 | 3199次组卷 | 21卷引用:第20题-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置废颇为曲折。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927日,“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1898126日,上谕今“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着由户部筹定的欺,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12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189956日,因御史参奏京师大学堂“靡费过甚,请饬归并删除”,清廷要求孙家鼐对其整顿。717日,上谕批准孙家鼐因病续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420日,许景澄上奏,称大学堂开办以来,图书、仪器购置费用在常年经费动支,未动用20万两开办经费,呈请缴还此款。适逢“庚子事变”,他再次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并说:“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79日,该折获准。

1901914日,清廷颁布兴学上谕:“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19021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复办。

——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曲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识之士对待“西学”和“中学”态度转变的历程。
2021-12-27更新 | 3435次组卷 | 28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在评价孝文帝时认为他“汲汲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而全未虑及 其不良成分之腐蚀性。虽然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全面地实行“汉化”,而代价是本民族的消融;而 他的“欲传之子孙”,使北魏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也没有达到。由此可知,该学者
A.反对民族融合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B.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C.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批判了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武宗(1307年—1311年在位)继位时,元帝国貌似强大安定、实则弊端丛生。朝廷中枢用人,差不多都是在西北从征的蒙古、色目将领,国家税赋“所入曾不及半,而去岁所支,钞至千万锭,粮三百万石”。对此,武宗实行薄从宽大”的方针,大范围地封官进爵、增加赏赐,同时推行考课,筹备郊祀;颁行“至大银钞”、“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并许与历代纸钞铜钱混合使用,解决钱荒的同时平抑物价的过分波动。但新钞的发行冲击旧钞,出现物价飞涨。此外还扩大海运粮数量,提高盐引价格,增加赋税等。面对武宗的改革举措,监察御史张养浩在至大三年曾上《时政书》列举多项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台纲太弱、四曰土木太盛、五曰号令太浮、六曰风俗太靡、七曰异端太横等。至大四年,武宗病逝,继位的仁宗全盘推翻了他的改革措施。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武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武宗改革被废止的原因。
2021-12-08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3月到1939年年底,日年先后向陕甘宁边区河防阵地发动大小进攻23次,并通过“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来摧毁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势力还加紧了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国民政府下拨的军饷在“皖南事变”后完全停发并断绝了一切外援。据统计,19401943年,陕甘宁边区累计106个县发生了自然灾害,灾害发生频率高达87.7%,灾荒和战争导致大量移民和难民涌入,粮食消耗量严重超出了边区物资与财政供给保障的正常水平。鉴于此,边区政府为解决边区财政困难、巩固红色政权直至保障抗战取得最终胜利,推行了生产节约运动。

——摘编自张丽娟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

材料二   19561月,中央政治局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确立“勤俭办社”的基本原则,19569月,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报告申发出“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继续提倡节约”的号召。此后,《人民日报》在《勤俭办企业》的社论中又指出:目前“我们却把企业办得很铺张,把许多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群众一定会不满意我们的”。1957年,全国第一次职工家属代表会议也确定全国职工家属勤俭持家的基本任务,要求职工家庭要以勤俭持家的精神来搞好家务。新中国发动的生产节约运动,对于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保证实现我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摘编自王传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节约运动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发起生产节约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起的生产节约运动的表现及其影响。
2021-12-03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红色党史与民族复兴-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成就-【大题小卷】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大题限时集训 (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