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 安史之乱后,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唐顺宗于永贞元年正月即位后,他重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当时,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常以值百钱之物强取数千钱之货,甚至有以驴负柴的农民,驴和柴全被掠去而未得一文钱,这大大影响了市场的繁荣。顺宗遂罢宫市。此外,官营五坊的服役者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诈人民的财物。他们以种种手段迫使人们出钱物求谢才罢。顺宗时,则将其全部罢免。其次,顺宗任命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军司马,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但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806年的正月,唐顺宗去世,“永贞革新”也随之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顺宗推行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唐顺宗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膏火”制度设立于清代雍正时期,由官府、学校向学生提供钱粮补助,实行养以助教。自雍正以后,与考课制度相配套,又相应设立“膏火”奖赏制度。洋务运动开始后,以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校,在创办时,皆“月有膏火,考有奖赏,一如曩者书院例”。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进一步招揽学生的需要,学堂“膏火”支出的数额也在不断增长,以致学堂经费不敷。这一时期,科举人口激增,一部分士子索性把入学领取“膏火”当作一种治生的途径,冒卷、枪替、送条等舞弊现象在考课中频频出现。1895年,时人就提出废除“膏火”制度的倡议,认为向学生普及西学,“不愿入者听,不必给膏火经费”。1905年,“膏火”制度陆续在各地学校中被裁撤。

——宗尧、邓洪波《教养分离:晚清学校“膏火”制度革废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新式学堂实行“膏火”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清朝“膏火”制度的兴废。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宣布退位,36岁的皇太子赵昚登基为帝,史称宋孝宗。即位伊始,宋孝宗理智地确立了“内修外攘”的治国方针。他下令:“凡侥幸冒滥者,务必革去”,如在户部的属吏就由北宋时90余人精简为70余人。同时缩减各级官员荫补子弟的数量。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官员,不分等级职位高低,一律严惩。在用人方面,孝宗主张“知礼者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若得其人不当数易,宜久任以责成效”。宋孝宗在减免赋税的同时,积极改进差役制度,实行均役法,以改变役务繁重,摊派不公的弊病。宋孝宗还下令招募流徙百姓及归正人开垦无主荒田和官田,并积极修复各地废堰淤圩,兴修水利。

宋孝宗时代,是南宋王朝由破敝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南宋苟且衰颓的政风为之一振,户口增加,“内府之金,至于贯朽而不可校”,有小康之称。特别是募兵选将,治军缮备,使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如虞允文苦心经营出一支兵强马壮、武艺精良的军队,不仅有力地抵御了金军的侵扰,而且成为南宋后期抗蒙(元)战争的主要力量。但宋孝宗锐意进取,殚精竭虑,却始终未能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不能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物质条件有着内在的联系。

——摘编自陈晓莹《宋孝宗治国政策与成效之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孝宗改革的作用。

4 . 富国与富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鞅)

材料二     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

民则在官。仓库盈实,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司马光)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
2020-04-27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避步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在农业中,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
——摘编自俄罗斯国情网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要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观点。
2016-12-12更新 | 10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漳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质检历史试卷
6 . 关于商鞅实行的什伍组织评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为了组织生产
B.主要是战争的需要
C.主要是强化统治
D.所有“伍人”都是国家的士兵
7 .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B.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C.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2019-01-30更新 | 4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234年蒙古灭金以后,耶律楚材认为“以儒治国”的时候到了。他的“以儒治国”的方案……由于他得到大汗窝阔台的器重,他的方案的若干项目有了实施的机会。……楚材反对依照蒙古和西域成法,以丁为户,按丁定赋,而坚持遵循中原传统,以户为户,按户定赋。这些都得到了窝阔台的支持和允准。……楚材拟订的这个赋税制度为元代的赋税制度提供了雏形。赋税的定额也是比较轻的,有利于当时已遭破坏的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在遇到大的灾情时,楚材还采取免征的措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耶律楚材所采取措施的意义。

9 . 材料:

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但因为丈量工作量大、土地丈量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及地主大户的抵制,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

南宋时,面对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的情况,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提出经界法,建议重建农田经界,受到宋高宗的赞赏,颁行天下。其具体作法是:令官民户各据画图子,当以本户诸乡管田产数,且从实自行置造砧基簿,一面画田形丘段,详说亩步四至。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南宋末年又发展为推排法,史载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椿年提出经界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经界法的作用。
8-9高二·湖南·期末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
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                                                                                          ——《二十二史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3分)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2016-12-13更新 | 51次组卷 | 4卷引用: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