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当1076年,他辞去宰相时,又说:“义不足以胜奸,而人人与之为敌。”这里王安石是在
A.批评神宗朝令夕改B.指责朝廷用人不当
C.反思自己性格执拗D.感慨守旧势力强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拓跋焘(408452),鲜卑族,北魏太武帝。他率军征战,统一中国北方。他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他大量任用汉人,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记录。并下诏让鲜卑功臣“以爵归第”“更举贤俊,以备百官",北魏政权中鲜卑贵族势力有所削弱,汉族地主势力有所增长。他下诏“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宜宽徭役,与民休息”,要求收税时“不得纵富督贫,避强侵弱”。他以道教为国教,又提倡儒学,建立了太学并祭祀孔子,下诏“宣文教”,要求王公以下百官,其子弟都要到太学学习儒经。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溶、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实施了改革。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拓跋焘治国理政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拓跋焘治国理政举措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认为,能使用汉字的人才是有学识的。伴随着和学的兴起,大多日本人认为汉字是阻碍国家繁荣富强的绊脚石。于是,日本出现了文字改革的高潮。在改革过程中,日语音节少、结构单一,同音词、异义词非常多,而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全新的知识,用现有的词语不足以表达。因而,他们便利用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和造词能力,创造了大量新的汉语词汇,如:政治、经济、物价、文化、天体等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词汇。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已根植于日本的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它与假名共同承担着记载日本文明的任务。近代以来,汉字不仅依然作为日本最重要的文字被广泛使用,还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月娥《日本近代文字改革论中的中国与西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在日本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1-04-27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大臣傅奕(555年—639年)在政治上不因循守旧,上书《请革隋制疏》。疏中他认为,有隋之季,“违天害民,专峻刑法,杀戮贤俊,天下兆庶同心叛之”。如今官名、律令等仍用隋旧,不甚妥帖。因此,他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变律令,革官名,功极作乐,治定制礼”。同时,他还具体地提出两项改革方案:一是减轻刑罚。他在奏疏中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卫鞅为秦制法,始皇为挟书律,此失于烦,不可不鉴。”隋朝更是“专峻刑法,杀戮贤俊”。因此他主张应减轻刑罚。二是减少官员。他在奏疏中说:“官贵简约,夏后百官,不如虞五十,周三百不如商之百。”他主张官多不如官少,精减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奕上书《请革隋制疏》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傅奕《请革隋制疏》中有关精简官僚队伍的主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组建成一支有7300人的“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各军为武卫军。至18996月正式成军后驻扎在京畿要地。1900年春,除袁世凯部右军为新建陆军、聂士成部前军接近新建陆军外,其余各军均仍旧制,装备则大多为新式武器。

武卫军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前、后、中军伤亡、溃散甚多,旋被取消番号。左军也受创削弱,民国后纳入北洋军系统。右军和右军先锋队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未与八国联军作战,保存了实力,成为1905年改编新军第5镇的基础。武卫军仅两年即瓦解。

——摘编自刘凤瀚《新军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武卫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武卫军。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熙宁四年(1071年)在王安石主持下制定“贡举新制”,诸科考试中只保留进士科,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进士科举考试中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考试经义、论、时务策为主,为了给变法大造舆论,王安石主持训释《诗经》《尚书》《周礼》,编成《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依据,又是太学中的基本教材。同年,扩大整顿了京师太学,增加学额,实行三舍法。将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学额200人;又卒业经考试升为上舍生,学额100人。上舍中的“学行卓然尤异者”。经保鉴、考察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直接授官。后来又在京师陆续设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意义。
7 .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材料二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太学教育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民国时期的税收史是税制体系从传统向现代演变的重要时期。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12年至1927年的北洋军阀时期。……先后试行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改革盐税、整顿厘金、整理矿税、推行印花税、整合烟酒税等努力,到1925年,逐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货物税、田赋为四大税种的税制结构。二是1927年至193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取得关税自主、财政统一的基础上,以关税、盐税为主体的国家税和以田赋、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初具雏形,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统税(货物税系)和所得税(直接税系)的税收架构,为流转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结构税制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1937年至1945年的重庆国民政府时期。把地方税系划入中央,形成了融关税、盐税、货物税、直接税、土地税、地方自治税收等相对独立的税收系统。……四是1945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征特种营业税,并从立法的角度将关税、土地税、地方税等整合为一套完整的税制框架。

——摘编自《民国时期税收探析》

(1)据材料概括民国税收改革措施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税收改革的影响。

2020-10-26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解决了地主农民的问题以后,沙皇政府相继在 1863 年和 1866 年颁布了关于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的法令。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时通过赎买得到比地主农民较多的份地,他们没有承担暂时义务(服劳役和缴纳代役租),成为自主农。农民改革使地主农民平均获得 3.4俄亩份地,为此付出赎金 8.67 亿卢布,比实际价格高出 3.23 亿卢布。到 1906 年政府宣布停止支付赎金贷款时,地主农民已偿付 15.65 亿卢布。宫廷农民平均获得 4.2 俄亩份地,到 1906 年共偿付赎金 1.15 亿卢布。国有农民平均获得 5.7 俄亩份地,向国家支付赎金 9.64 亿卢布。三类农民共付出赎金 26.44 亿卢布。

——摘编自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类农民在改革受益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作用。
2020-07-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五)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刘邦称帝后,即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当时秦的酷法,一部分被废除了,一部分却仍保留。随着社会的发展,前191 年,惠帝废除《换书令》,前187年,高后废除夷三族刑和《袄言令》。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改革起源于一次案件,当时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罪要被处以肉刑,他没有儿子,小女儿缇萦陪同父亲到长安,上书文帝,说愿意去做官奴,以赎父亲的肉刑。文帝很感动,让丞相和御史大夫商议方案,将原来要执行的墨刑、荆刑和斩左、右趾改成笞刑和死刑。这次改革成为奴隶制五刑向封建五刑制过渡的开始。景帝即位后,继续刑制改革,两次颁布诏书,将肉刑数量大幅度减少。这次刑制改革是中国古代刑制从野蛮到文明的转折点,到南北朝时期,肉刑逐渐被皮除,封建五刑制到北齐时出现了雏形,为隋唐封建五刑制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废除肉刑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刑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0-05-3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