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日本自1862年陆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到1870年日本制定了《海外留学生规则》,把留学生工作法制化,并且建立了留学制度。到1911年,共派出677人。留学科目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对西方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为留学生回国工作创造了最佳条件,除了福泽谕吉、井上毅等成为显赫的思想家、政治家之外,大部分留学生都得到了恰当的使用。
——摘编自丁坤、司丽娟《论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差异》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兴起,晚清政府依然以大国心态自居,在接受先进思想和文明时畏手畏脚,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技艺。以后中国出现过三次留学高潮,容闳的幼童留美计划因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而毁于一旦;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由于革命爆发而被迫中止;30年代的留学事业又备受战争的冲击。……在官本位思想盛行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工作需要有人推荐,更多人受到冷落。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日留学教育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说知识,分析近代中日留学教育差异的原因。
2016-12-12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嘉、隆(明世宗嘉靖和穆宗隆庆年间)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诸役卒至,复佥农氓。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材料二 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之平。况盛世人丁,永不加赋,则丁银亦有一定之数,按地均输,更易为力。查各属人丁,多寡不等,今就一邑之丁粮,均摊于本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摘编自赵恒烈、徐锡祺主编《中国历史资料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以上两种税制改革主要内容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税制变化的历史意义。
2016-12-12更新 | 8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
(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
(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   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2016-11-27更新 | 1777次组卷 | 23卷引用:内蒙古固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2年,清政府制定了《壬寅学制》,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新的、系统的、完整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它是后来的《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的基本蓝本。具体内容是:“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是《壬寅学制》所规定的办学宗旨。
初等教育。《钦定蒙学章程》中规定儿童从6岁起入蒙学堂,其宗旨是“在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蒙学堂的门目表:修身第一,字课第二,习字第三,读经第四,史学第五,舆地第六,算学第七,体操第八。蒙学堂毕业后才能升入小学堂学习,小学堂的宗旨是:在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寻常小学堂的课程门目表为:修身第一,读 经第二,作文第三,习字第四,史学第五,舆地第六,算学第七,体操第八。
中等教育。《章程》规定,中学堂内附设师范学堂,以培养小学堂教习人才。在第三年第四年设实业科,毕业后可以进入一切高等专门实业学堂。中学堂课程门目表:修身第一,读经        
第二,算学第三,词章第四,中外史学第五,中外舆地第六,外国文第七,国画第八,博物第九,物理第十,化学第十一,体操第十二。同时,在中学堂之外还设有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为高等小学卒业后不愿意再升学的学生所设。
高等教育。《章程》规定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设政、艺两科),于之平行的有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仕学馆等;大学堂3年(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书共7科,各科下有分若干专业,如医术科分医学、药学两个专业);大学堂之上设大学院,年限不定,以从事研究工作为主,不设立课程,学习不再主要依靠讲授,重在自学。

---一张倩《张百熙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壬寅学制》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寅学制》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   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

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
2016-11-27更新 | 426次组卷 | 16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   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大蒙古国时期,推行成吉思汗确立的分封采邑制。这种“裂土分民”的分封采邑制,使大蒙古国内部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国中之国,彼此各自为政,设官分职,大汗不予干涉。随着蒙古势力的南下,中原地区也被分封得七零八落。1236年秋,窝阔台汗“诏以真定民户奉太后汤沐,中原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责戚”。投降蒙古的一批金朝将领,也纷纷据地称雄。这使中原出现“自一社一民,各有所主,不相统属”的局面。“凡事干其城者,各遣断事官自司。”他们不仅“擅自征敛”,而且“私置牢狱”。广大人民怨声载道,哭诉无门。

忽必烈即位后重用史天泽,“置之相府,授以政柄”。“内立省部,以杜绝政出多门、斜封墨勒之权。外设六道宣抚司,以削夺郡县官吏世袭专擅之弊。给百官俸禄,使在官者有以自赡,而得保清廉之节。”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下令实行一种州县官调动的政策,即所谓“迁转之制”。至元二年,“罢州县官世袭”,并任命了一批有远见的官吏,如以张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击豪强,黜脏吏,均赋役”。


(1)根据材料,概括分封采邑制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忽必烈的调整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蒙古族政权实行的分封采邑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材料一 1929年,阎锡山在太原召开山西村政会议,正式提出他的全民民主的实践模式——“村本政治”,并希望将这一模式推销给南京。其基本内容包括:(1)设立编村,每一编村管百户人家,每村设村长、村副和村公所;(2)村以下设闾、邻组织,以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闾,设闾长;(3)另设村级组织息讼会、监察会和村民会议,并成立由适龄男丁组成的保卫团;(4)制定村禁约(阎氏称之为村宪法)规范村政;(5)在伦理观念上提出了“村公道”和“村仁化”。山西全省先后组成四万多个编村。阎氏(阎锡山)认为:“村民者,村之本也。一村之权,应归之一村之民。一村之民,应参与一村之政。……社会改造,非人民全体觉悟,何从起点?村会,则觉悟之路也。”
材料二 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践“县自治”,结果却没有将民众推向民主的前台,而仅仅成就了一批土豪劣绅们对基层政权的把控;阎锡山在山西一省境内实践“村自治”,结果也没有把村民们推上民主的轨道,而仅仅是成就了几十万在编村里飞扬跋扈的村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一乡村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山西“村民自治”的基本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一、二,简评民国时期的“县、村自治”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