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特别重视工商业方面的发展。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同时置官设吏,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薄税敛,通有无,重奖专业人员,力戒奢侈淫巧。他采用“官山海”政策,即“请君伐菹薪(枯柴),使国人煮水为盐,征而积之”。在铁器生产上采用“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同时通过会盟与诸侯各国达成关税协议:“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为了吸引其他诸侯国的商人来齐,管仲在生活、驿站设置等方面给予外商以优惠,“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所以各国商人纷纷到齐国经商,以至“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摘编自夏梦《管仲富民强国的经济措施浅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工商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工商业改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字改革运动,从晚清时期就开始了。从运动的整体情形看,它实际包含四项内容:施行汉语拼音、使用简化字、写白话文、推广普通话。四项中的每一项,又可以单独构成一场运动,四项内容在实际运动中往往结合在一起。运动大体以辛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文字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在文学革命的框架内,借着五四运动的强大气流,迅速升腾为席卷全社会的潮流。“五四”后的文字改革运动,不但得到了北洋及国民政府的认可,而且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与弘扬。整场文字改革运动,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的目标。文字改革运动将汉字改造成为了一套科学符号,使其真正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掌握,堪称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大盛事。

——摘编自李洪岩《浅议近代的文字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特点。
3 . 村社是俄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社会组织,是联系国家和民众纽带和桥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通过赎买土地的方式得到了解放,签订各种契约等还由村社管理。改革后村社仍是国家管理地方基层的重要工具,村社必须保证国家赋税的正常交纳。村社会给予孤寡老人和服役病人家属一定的照顾。在村社中不尊敬孝顺父母的农民,村社会给予惩罚和批评,子女与双亲出现争端时,村社会偏向双亲。农民对村社过于依赖,使得农民缺乏自主意识,民主观念淡薄,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处世态度。同时,形成了俄国独有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的原则对俄国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陈丽娟等《浅议1861年俄国村社职能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概括村社的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社制度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晏改革漕运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废除派役,实行雇佣制,变民运为官运,改强迫劳役制为雇佣劳动,即由国家经营转运粮食的业务,政府用榷盐所取得的丰厚的收入的一部分雇船工水手转运,付给他们可观的工资,对提前完成任务……的水手给以优惠的奖励。刘晏还把招募来的船工水手组织起来,采用军事化管理办法,派部属卒每船30人,十船为纲,设立纲吏督押,派将士护送,防备沿途偷盗掠掳,确保安全运输。这样改革的结果是……每年多达110万石……从江淮运到关中,只需40余天。损失大为减少,竟“无升斗溺者”……每斗价格比以前减少了十五钱。刘晏改民运为官运,没有强制征用一个老百姓服劳役,史称“不发丁男,不劳郡县”。

——摘编自周道生《论刘晏的经济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归纳刘晏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漕运改革的意义。
2024-02-27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学者认为不改革文字,文字上只能由“已经取得特殊权利的人来领导文盲大众”,并且一些东欧友人也迫切希望改革汉字以便于语言翻译工作。在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字改革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改革文字的紧迫性,于是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等文字学术研究团体应运而生。1950年6月,在认真研习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后,毛泽东提出了汉字简化“不能脱离现实,隔断历史”的指示。1951年下半年,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后,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共同提出的汉字拼音化主张,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应该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要根据现有汉字来制定”,“鉴于汉字书写困难”,“必须加以整理简化”。

——摘编自崔明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启动文字改革的动因及决策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特点,并指出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意义。
2024-01-10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为田开阡陌封疆”“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平斗桶权衡丈尺”。商鞅变法将社会引向一个统治残酷、愚昧单调、军事色彩浓厚的专制社会结构中。秦文化中固有的弱点使商鞅变法只能于短期内取得国富民强的效果,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治”。

——摘编自杨志飞《商鞅变法的再认识》

材料二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钱文突起而狄长,略具弧形。个别有外郭,背平素。



                 秦半两钱

材料三   青苗钱利民其少,害民极多……

——司马光《乞罢青苗钱白扎子》

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半两钱的史料价值。
(3)材料三中司马光、梁启超对青苗法的认识有何不同?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史料运用的重要因素。
2023-11-3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

——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


(2)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3)综合材料二和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一般是以官方订货方式来刺激工业生产,对与铁路修筑以及机车制造有关的工业和企业的订货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上的价格,讨论工业、商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办技术学校;出版有关杂志,以交流生产经验。为保证俄国铁路、重工业的发展,当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影响本国生产发展时,实行了巩固关税壁垒的措施。1868—1891年,生铁关税增加9倍,沙皇政府在1861年改革后相当注意引进西方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重要工业原料和新技术。改革前50年,俄国进口的工具和机器总计为83974件,开始迅速地变为铁犁与脱谷机、蒸汽磨与蒸汽织机的俄国”。

——摘编自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60年代俄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年代俄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期,国家掌握的土地和户口数额锐减。针对此问题,张居正指出:“夫民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其闻固有豪右奸猾,持顽不纳者,然穷民小户,不能办者亦有之。而有司之令,但能行于小民,不能行于豪右,故催科之苦,小民独当之。”由此,他“清丈事,极其妥当,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匀”。万历九年(1581年),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总括一州县之赋税,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田征银,折办于官”。张居正还认为,“农,生民之本也。”“力本节用,抑浮重毅,而后化可兴也”。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张居正的任一经济思想予以简要评价。
10 . 经济关系的变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2)模仿下面的示例,简介两税法。
示例:租庸调制
唐初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凡是均田人户,均按丁承担定额的租调,并负担一定的徭役。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租庸调制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两税法

材料二   这个大文人(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它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

——摘编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课堂》


(3)据材料二并从变法的积极作用角度说明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