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王安石变法中,颁行《三经新义》(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并将《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争夺变法的主导权B.培养和选拔实用人才
C.充实完善儒家思想D.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诗句中涉及的改革措施是
A.财产等级制度B.解负令C.津贴制度D.陶片放逐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体制,实行郡县制,居民实行什伍编制,实行连坐法;奖励农耕,抑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彰明法令,禁绝游说,禁毁《诗》《书》,打击儒家等。……在这众多的变法条文中,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变法的全过程,即严刑峻法,强化君权,奖励耕战,以愚民众,最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商君书》云:“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此十者,必削亡”,“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法刑”,“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在《商君书》中,这种以“愚民”、“弱民”为手段以达富国强兵之目的条文充斥全书。

——摘编自刘国祥《试论商鞅变法的负面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为加强民众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变法中加强民众控制所造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初期,河北漳南书院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尝试。讲求实学、会通中西的颜元是这次书院教育改革的主持者,他认为当时“举世无一真德真才”的可怕局面是理学片面追求讲读静坐和书本教育造成的,由此力倡培养经世人才。与当时流行的八股应试教育迥然不同,漳南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习礼歌诗、文书计算、科技工艺、体育军事、农商钱谷等实用知识,教学方法则侧重正面教育和奖赏激励,同时强调“习行”和“习动”求凡事要亲身实践,付诸行动,健全体魄。民国时期蔡元培曾指出尽管漳南书院的制度已经过时,但对尚未解决的很多教育问题仍有深刻启示。

——摘编自李伟波的《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漳南书院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漳南书院改革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

(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

(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反对新法的焦千之等5人罢撤,委派拥护新法的叶涛等6人为太学直讲。规定教师两人共讲一经,对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执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

(3)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太学生各选一经,随直讲学习,月一私试,岁一公试,成绩合格者方可递升舍次。其中,上舍生中特别优异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免去乡试、会试(礼部试),参加“释褐试”后直接补官。

(4)设立经义局编审经学教材。熙宁六年(1073),朝廷设立了经义局,着手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训解,编辑出版《三经新义》。上述各项措施的先后付诸实施,使北宋的官学为之一振。熙宁七年(1074),诏赐朝集院的房舍50楹于太学,以拓广太学,从而使太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选自梭伦的两首诗):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大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它们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如果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欠债为奴的平民,你会支持改革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的改革政策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原则?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 41 县,所有的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 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 商君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 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史记· 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
(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的哪些品质?
2016-11-2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甘肃武威二中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8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9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