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初,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尽管是欧洲的经济强国,但政府也不得不时常靠出卖官职来补贴国库的不足;封建大贵族和教会上层的势力仍然很强大,贵族叛乱和宗教战争始终困扰着法国,使法国经常处于动乱之中。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开始亲自执政。一方面,他使用武力坚决镇压贵族的反叛;另一方面,采取怀柔政策,制服了封建割据势力。同时,路易十四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所有权力牢牢地控制在国王一个人手里。着力整顿军备,扩充兵源,引进新式武器和先进技术,扩充陆军、创建了强大的海军。取消信仰新教的自由,全体臣民必须信奉天主教,致使20万胡格诺教徒背井离乡,使法国丧失大量技术人才。对外争夺欧洲霸权,拓展海外殖民地。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路易十四通过改革,把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路易十四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路易十四改革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大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三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维新变法的意义。
2020-11-10更新 | 300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未有甚于宋之时一者也。宋之不竟,始焉起一于黄袍加身而上位的大祖之猜忌也。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一下,大一量养兵。荆会立志改变“弋百年之积,帷存空萍”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遂其力从事生产也。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于是制置三司条例司,公所创立之财政机关也。其青苗、均输、市易诸法皆此本意也。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命之曰社会主义。其说以国家为大地主、大资本家、大企业家,而人民不得有私财。本意欲以摧抑兼并,万一行之不善,而国家反为兼并之祸,则民何诉焉?而盗臣之因缘以自肥,又无论也。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而于国一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音,良以此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时北宋政府面临的严重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1866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歉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X——J~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议会改革迫在眉睫。1867年,迪斯雷利(英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议会法案最终于7月15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此款法令共有61款,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郡县那些每年支付12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

——摘编自曹萍《迪斯雷利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今湖南西部及其周边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原设羁縻州数十,由荆湖北路的辰州管辖,熙宁五年,王安石派新法主将章惇主持开发湘西地区。首先对梅山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招抚政策,“得主客户14809户,丁79089口,田260436亩”,增加了田赋等收入;然后颁布诏令宣布凡是藏匿于两江地区各种罪犯一律赦免,立功归顺还可获奖励,如敢制造事端立即捕杀;在新开发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如新建的新化县,于熙宁七年已建立县学,政府找给水田二百亩作为学田用作县学的经费等:以后又在湘西、湘中及西南山区陆续设置县、镇、察、堡等,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归顺宋政府直接管辖,这些变化都是王安石变法所带来的。

——摘编自陈振《宋史》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期间湘西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期间开发湘西的意义。

6 . 材料 熙宁二年七月,责成六路发运使熟悉各自管轄区的情况,由发运使以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籴本,根据“从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灵活筹办上供物品。秋,为了通一路之有无,责发残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规定各路常平、广惠仓的粮食或现钱贷给民户,一年贷两次:正月货出的随夏税归还,五月货出的随秋税归还,利率每次二分。熙宁四年,“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出钱,谓之助役钱”。熙宁五年八月,以东、西、南、北四边各千步为一方,丈量全国土地。然后按各户占有的土地的多少及高下、肥瘠情况分等,分别规定税额,并立田契。

——摘编自张扶直《略论王安石的财政思想及其财政改革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财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财政改革的影响。
2020-05-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甘肃省陇南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指出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8 .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   随着”一五”计划的执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从1952年起,在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的同时,全面地、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本科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19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急需的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对过去培养目标过高、专业设置过窄的情况进行了调整,本科职业教育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弊端已经充分地被人们认识到,本科教育的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国家专业目录种数大幅度减少,本科教育强调基础宽厚,更加注重做事与做人教育的统一。

——摘编自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背景。

10 . 材料 1978 年至1985年是我国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减贫动力主要来自农村改革及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 年中央成立专门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1980年又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但没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1986 年至2000年,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政府采取以发展为核心的扶贫政策。由国家投入资金,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各种产业促进增产增收。同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2001年至2013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协调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在此期间,基层组织发展日益规范,“要致富,选好党支部”成为贫困人口的真实呼声。

——摘编自董敬怡 《中国扶贫改革40年:历程、经验及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扶贫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扶贫改革工作的基本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