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时间突厥首领与唐政府的关系
武德初年处罗可汗进扰太原三天,“城中美妇人多为所掠”。
622年、623颉利可汗率十五万大军自雁门攻并州,扰汾、潞诸州,“虏去男女五千口”。
624
(武德七年)
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进攻原州(甘肃固原),进扰朔州(山西朔县)忻州(山西忻县),进逼幽州,李世民率兵御之,离间法解除威胁。
625颉利可汗率骑兵十万掠朔州,进攻太原,唐将张瑾全军覆没。
626颉利可汗率兵十万进扰武功(陕西武功县),长安戒严。
629
(贞观三年)
唐太宗加强府兵训练,大举反击突厥。突厥内部分裂,内外多叛之。
630李靖率军大破突厥,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657
(显庆二年)
击败西突厥于伊犁河、碎叶河。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地区。

——摘编自韩国磐著《隋唐五代史》修订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叙述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君主赋予了外国熟练工匠特许经营权,鼓励他们定居英国。1624年,英国议会颁发了《垄断法》,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的专利法律制度。《垄断法》宣告了以往国王授予的专利权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独占生产、制造、销售、转移等权利。该法令颁布后,英国专利授权量有了明显的上升。

——摘编自【德】布鲁诺·范·波特斯伯格等《欧洲专利制度经济学:创新与竞争的知识产权政策》

材料二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大事记。

1885日本专利所所长高桥是清借鉴欧美经验,主持修订了《专卖特许条例》,对专利的种类、专利的保护期、专利的损害赔偿等做出界定。
1899此前西方要求日本加入旨在明确专利国界、防范国际假冒侵权的《巴黎公约》。日本并未马上答应,反以加入《巴黎公约》为砝码,促成了与西方各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修约成功后于1899年正式加入《巴黎公约》。
1905因外国人专利申请量剧增,且技术含量较高,日本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制定了《实用新型法》,不惜重金引进专利,然后改造创新,产生了大量契合日常生活的实用型发明,助力日本轻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垄断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近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并简析日本重视专利立法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专利立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看法。

3 . 材料 嘉庆、道光时期,清廷固守“入童为出”的原则。咸丰、同治时期,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清朝的财政支出急剧增加,而常例收入的数量却非常有限,导致“量入为出”在实际操作层面已无可能,只能开始向“量出为入”转变。此间,清廷除加征田赋、盐课等旧赋,还开征厘金、洋税等新税种,推行捐输。厘金和洋关税在事实上超越田赋,成为这一时期清廷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清廷的财政收入规模,由咸丰初年4000万两增加到同治末年的7000余万两。清末,近代企业税也成为一个新型税种,主要指铁路、轮船、邮政、电报等企业创造的收入。晚清时期,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和扩大税源,各种苛捐杂税名目迅逮增加。光绪前期的年财政收入为80000余万两,宣统三年的收入为2.97亿两,上升趋势明显。当然,清末的财政支出也加逮膨胀,“量入为出”难以为继,清廷只得放弃旧有的财政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将部分筹饷权下放各省督抚,地方财政体系得到发展。

——摘编自倪玉平《从“圣入为出”到“量出为入”:清代财政思想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财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0-09-01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宾阳中洞”

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2020-06-08更新 | 49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类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涉及土地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有关土地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意图。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佰(阡陌),急耕战之赏,回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史记》

材料三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

——《魏书·食货志》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并说明促使后者出现的前提条件。

材料四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解放农奴宣言》(1861年)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五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1978~1990)(单位:万吨)

粮食棉花油料糖料
1978年30477.0216.7521.82381.8
1980年32056.0270.7769.12911.2
1985年37911.0414.71578.46046.8
1990年44624.0450.81613.27214.5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4)依据材料五,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促使其变化的农业制度创新。
2020-04-2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公元386年北魏建立,后统一北方,公元534年灭亡,历148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颁布均田令起到了推动垦荒、稳定土地关系的积极作用。又推行三长制,负责检查户口、征发赋役……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在十六国时期,因为民族对立和经济、基层管理体系遭到破坏,各政权的统治很难持久,但北魏时期开始转变。请依据材料一,分析北魏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统一的原因。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0-04-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7 .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雅典的梭伦改革都是发生在国家建立早期的社会变革运动,都对此后没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脱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 “在古希腊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不断加剧,阶级关系极度紧张,下层平民甚至到处酝酿起义,而促发了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工商业经济政策方面也同样如此。……如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

——摘编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概述雅典梭伦改革的政治目的和主要做法。
(3)简要分析古代东西方这两次社会变革运动对当时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8 .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材料一   战国时期,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礼崩乐坏,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中国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文化异彩纷呈,群星璀璨,人才济济。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商鞅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显然,这里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再次颁布《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通过析分民户,—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韩非子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贾谊(汉初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司马迁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战国时期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的意义。除《分户令》外,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还有哪些措施?
(3)指出材料三中四人评价商鞅变法的角度,并简析四人如此评价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川幕府逐一地断绝了同西方世界的联系,要使日本与世隔绝、一成不变,以便使他们的统治永存。但日本还是有了某些发展,这些发展渐渐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力量对比,打破了现状。日本社会正处于转变之中。它正经历着深刻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而这又酿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势;这种紧张局势在海军准将佩里迫使日本打开贸易大门时达到极限。日本人中的很多人已充分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治维新前的日本面临的深刻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是如何进行社会改造的。
2020-03-0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音同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依据材料结合和结合所学,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作用。
2020-10-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