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就业制度。随着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增长,单一的计划就业制度就显现出其僵化和局限性。据统计,到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达到1500万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为缓解就业严峻形势, 1980年8月, 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并提出具体措施:一、扶持兴办各种类型、自负盈亏的合作社和合作小组。二、有条件的国营企业支持待业青年办合作社。 三、发展以知青为主的集体所有制厂队和农工商联合企业。四、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五、某些行业或工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革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六、改革中等教育制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七、建立劳务服务公司。八解决安置就业经费。从1979年到1985年 ,新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5400万人,失业率由1979年的5.4%下降到1985年的1.8%。

——摘编自吴绮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和劳动力流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中期,古文运动兴起,但制诰公文,仍未能摆脱骈文家的积习。元和十五年(820年),元稹由膳部员外郎擢任知制诰,自此迈开了他改革公文的步伐。元稹改革公文得到了宰相段文昌和穆宗皇帝的支持元稹改革公文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内容上,务必明确具体,实事求是,一扫含糊模棱之辞,对升贬者必明示其原因;形式上,则打破骈四俪六的对偶句式,引进单句散行的古文语法;语言上,删繁留简,力求明白晓畅,古朴简洁。继元稹之后,白居易亦写了大量的古文散体制语,明显含有继元稹将公文改革进行到底的意思。公文改革的成功使古文运动取得了最后的、完全的彻底胜利。

——摘编自王勋成《唐代公文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公文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公文改革的影响。
2022-05-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西南名校联盟“3+3+3”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世凯政府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固政权,维护统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经济的法规。1912年,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取消了建厂专办之权。1914年,农商部颁布《矿业条例》等降低矿产税,还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实行地价优惠;国务院公布条例规定国币种类,旧有各种官局铸币由政府兑换改铸;交通部制定《交通银行则例》,规定交通银行掌管特别之国库金,发行兑换券,具有中央银行的性质;农商部会同财政部拟定《劝业银行条例》,鼓励银行投资实业、扶植实业。在人民群众爱国热情的推动下,政府提倡国货,减免捐税,宣布凡出口足抵外货者优给奖励。此后,北洋内阁虽更迭频繁,但基本上延续了袁世凯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袁世凯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政府的经济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政治派别或者“朋党”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这个集团并不像反对派污蔑的那样,为少数几个人的私利而结合起来的,即所谓的“结党营私”,而是站在地主阶级广泛利益的立场上,从官僚制度改革入手,强化国家机器,加强专制统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改革压缩了大官僚贵势阶层的政治特权,开阔了以中下地主阶级为主,包括部分上层农民在内的中间阶层的政治道路,因而对这部分人最有利。改革以强化国家机器为目标,但这个强化包含了加强对辽夏的防御能力,在这一点上是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的;改革在发挥对内镇压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抚绥德职能,以缓和社会矛盾,减轻赋税负担,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因而庆历新政也就具有积极的进步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范仲淹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建立伊始,户籍极为混乱,一方面存在“诈老诈小,规免租赋”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强宗大族荫庇户口的现象,重整户籍制度便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整顿地方基层组织,设保、里、党,由里正、党长负责检查户口,进行户籍整理。以北齐、北周旧制为基础,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照年龄区分为:黄——3岁以下;小——310岁;中——1017岁(以后改为1020岁);丁——1860岁(以后改为2160岁);老——60岁以上。在这些年龄段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丁”,即成年劳动力,国家赋役的承担者。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为了防止户籍年龄上的弄虚作假,州县官吏必须经常检查户口,称为“大索貌阅”。地方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称为貌阅(或称貌定、团貌),就是亲自察看一下人口的相貌,将逃避徭役租调的“诈老诈小”者清查出来。

——摘编自焚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推广的“大索貌阅”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大索貌阅”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   明中叶,江南重赋,租税积欠。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出任江南巡抚,在应天府,针对“游荡失业者十室九空”给赋役编审带来的困难,将基准由人丁向丁田过渡。推行“里甲银”制度,把按户编派的里甲支费,摊入田粮,折成银两征收。在苏松,他创立“平米法”,将正杂二役混编合并。针对“事繁费冗”、里长“赔累不堪”,他通计一县一年应征之役,固定役额;力役折银;缩短应役时间。周忱在任期间,江南“百姓不知有凶荒,朝廷不知有缺乏”。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忱赋役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简析周忱赋役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朝刘宋初期,国家游食者众多,田地多荒芜,而为了筹备北伐,民众赋税很沉重。宋文帝在东晋户籍的基础上,清理了户籍,使国家税源和兵源都有明确的依据。他下诏给各地方官员,让他们督课农桑,开垦荒地,让四方游食者归农,除了种植水稻,还从北方运来麦种。统治逐渐稳定后,经济不断发展,元嘉七年,宋文帝成立了自魏晋以来从未设立过的钱署开始铸造钱币,以满足市场交易需要。元嘉十七年,他下令将百姓积欠国家的债务酌情减轻,去掉了部分害民的税负。文帝对文化事业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他修复战争中破坏掉的校舍,召集生徒,亲自到国子学策试诸生。宋文帝的统治,史称元嘉小康。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文帝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文帝改革的特点。
2022-05-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多所学校2022届普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江河日下的奥斯曼帝国对内不能阻止统治区域的民族起义运动,对外无力阻止沙俄对自己的步步蚕食,英法对自己帝国腹地的步步紧逼。法国大革命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逐渐传入土耳其,这让土耳其宫廷内也产生了实行宪政的制度革新思想。183911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阿卜杜勒·麦吉特颁布了“花园御诏”,御诏用“旦齐马特”称呼改革,意为卓越高尚的改革。宣布允许臣民不分民族宗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保证他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的安全。随后,苏丹颁布了受法国法律影响的刑法和允许成立欧洲式的银行的敕令。1845年又颁布了办好教育的诏书,开始试图建立新式学校。之后,在英法等国的要求下,苏丹又颁布了诸如土地法、新刑法、商业法、海上法、省区行政法、新民法等。改革加速了土耳其国内封建制度的解体,也培养了一大批现代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土耳其自身的问题确实太多,这些问题不是一场改革就能解决的,何况土耳其也没有和平稳定的局面来保证改革的继续。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改革,最终因为改革者的决心不足,“动机不纯”,加上外部压力的不断加大,在立宪和民主的浪潮中,奥斯曼帝国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向解体。

——摘编自杨帆《奥斯曼土耳其试图复兴的一次努力-旦齐马特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实行改革的动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2-05-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八校2022届高三5月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建国之初,刘邦为防止同姓诸侯王坐大谋反,欲以“孝”道牵制诸侯王觊觎皇位之心,却没能及时具体施行。汉文帝即位后,决定从心理层面教化民众,他把《孝经》提到与《论语》和《孟子》同等高度,并列为官学,使之成为社会教化的方式。他又颁布“养老令”,通过受鬻法对年迈者给予衣食方面的供应;通过赐物存问对八九十岁的老人赏赐帛絮和酒肉等日常物品,以表示对高龄老人的尊重与慰问。汉文帝对具备一定年龄条件、政治地位的老人赐予王杖,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特殊待遇。汉文帝通过法律手段推行“孝老”与“尊老”,举孝廉入仕,对不孝者严惩,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摘编自徐鑫鑫、岳燕雪《汉文帝孝亲养老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文帝的养老政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沈阳市市北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1955年,有414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摘编自熊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