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摘自《郭嵩焘日记》,1877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代之治”集体记忆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感,并评价其观点.
2 .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软实力”是“soft power”中文译名,也译为“软力量”。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

——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软实力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说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约瑟夫•奈“两国软实力的提升,可以避免冲突”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有利于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国际背景。
3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鄂尔泰采取“剿抚并用”、以剿为主的方针,在大规模用兵告一段落后,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妥善安置被革土司,慎重选任新设流官;解放奴仆,推行保甲制度;禁革各种旧制陋规;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等。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意义。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6-11-27更新 | 425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7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绅士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宋太祖等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为皇帝所用。万历年间的民变遍布各地,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诸生、乡绅。此外,他们还负责维护道德、修缮当地孔庙和演习儒家礼仪及兴建学堂、书院、编撰地方志等。顺治年间,通过“科场案”、“通海案”等从政治上打击江南士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湖南乡绅曾国藩组织了乡村农民,形成兵为将有的湘军,蔚为第一代的“武力”群体。清末地方督抚,尤其直隶与东南诸省,均由这一级缙绅士大夫武力集团的领袖出任。1906年,清廷在丧败之余,承诺准备立宪时,各省组织了咨议局,确认了地方武力与缙绅的社会力量。1909年清政府仿日本《市町村制》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保甲制为中心的乡级组织逐渐被废,按照定章,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最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乡绅在“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督察院十三道御史分道出京,巡查地方官吏,称为巡按御史。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御史巡按之始。“御史巡按岁一更代,正以防上下稔情之故。”巡按御史身仅七品之官,监察对象却是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员。巡按对地方府州县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职能较前代更全面。巡按出巡,“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虽为督察院属官,但“凡差御吏出巡,并追问、审理等事,督察院具事目,请旨点差,回京之日,不需经由本院,径赴御前复命。”从它诞生之日起,巡按的实际地位就不断上升,直至超越三司。巡按以贱履贵,常有压制地方、作威作福之事,甚至随意凌辱、责打地方守令。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见闻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地征服了这个民族。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成为时尚,中国戏曲艺术手法也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当运用水墨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出现在西方时,一下子就吸引了西方人。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中国的文学故事,这些故事是随着“丝绸之路”上商旅的口口相传辗转流传到西方的。在18—19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加,大批中国小说被翻译到西方。另外,中国古诗生动简练、意象鲜明的简约美学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开启了美国诗歌新境界。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科技成果等对西方影响也是很大的。随着西方汉学日益勃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

——摘编自陈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特点。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就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018-02-01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最后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井田制下的公田、私田,都归村社劳动者耕种,公田收获租税交给贵族,私田收货供劳动者维持生活。由于开垦荒地扩大了私田,加上战争等原因,投入公田的劳动量减少,使得公田耕种不善,甚至一片荒芜。于是,贵族统治者逐渐放弃以公田收获作为租税的剥削方法,实行“履亩而税”。就是不在区分公田、私田,丈量全部土地,按照全部耕地数量征税,这样贵族统治者的收入大大增加,所以“履亩而税”的方法先后被各国采用。田赋制度的变化引了一系列相关变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进入春秋时代,连绵不断的外部战争和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土地分配,工商管理,赋税征收等繁杂的经济事务,都需要国家处理,这促使了官僚集团的产生。战国时代,内政和外交事务剧增,官僚队伍迅速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稳定而系统的制度。官僚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前两者是主体,后者居于次要地位。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9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采用汉式中央集权官僚制为统治全国的王要制度,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分层统治。但又保留蒙古原有封建制度,即使在汉地亦有五户丝封户,遍布多数州县,并与朝廷分享其分尸所在地之主权。边远地区的统治方式也各不相同,如畏兀儿族由大都护府管辖,吐蕃直属宣政院,湖广、江西等行省境内少数民蔽地区仍由土官、土司世袭统治。元朝建立南北一致的货币及度量衡,但主要的赋税北方则为岁粮、科差,大休以丁与户为征收单位。江南则沿袭宋朝两税制度,分秋税、夏税,接亩征收。元朝多种法律并行,种族不同的涉案人由不同裁判管辖机构,依“从其本俗法”的原则加以审理。不同族群者同涉一隶时,则组织混合法庭共同审理。不同族群法律待遇不同。

﹣﹣摘编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结合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史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