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专制集权政治的走向

时代政治状态政治走向
秦代统一中国和确立官僚体制秦朝确立帝制,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并且可世袭,秦朝已经意识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国家机器不仅为帝王一人服务,还主要在于建立全社会的政治秩序,“化家为国”。
汉代落实“化家为国”完善官僚体制西汉君权和政府权力分离得非常清楚,皇帝是国家的代表,管理国家靠“三公九卿”。汉代是贤人政治,从太学的人才培养和任用,到孝廉举选,都是以贤荐贤。
唐代唐朝把相权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皇啼想为所欲为比较围难,若没有门下省之印,敕令就不合法,没有经过中书门下审核而被皇帝任命的官员被称为“斜封官”,在官场抬不起头来。
北宋中国现代性的拂晓时分宋代,君权有所增强,相权有所分散,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可以胡来。在宋代,道理最大,皇帝未必是最大的;宋代进一步提升士大夫的地位,甚至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写入祖训。
明清士大夫衰落,再度“化国为家”朱元璋裁撤掉宰相之位,虽然国家还是依靠大臣治理,但士大夫地位一落千丈。清代,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没有宰相,也没有内阁,“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摘编自姚洋《中国古代政治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提取材料中的一条或多条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政治"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连续,中国人在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统一文化。与文化同一性一样重要的是,各时期都存在着深入的政治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很力程度上起因于中国文明——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祀阶级的文明——独特的现世主义……因而,存在于欧亚大陆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之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君臣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又由于中国人在这些世纪里实行一种独特的制度——在全国竞争性考试的基础上选任文官——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与这类似的情况在西方或其他任何地方过了2000年才出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夏、商时期,分散的各部族均被称为。西周诸侯自称为,天子自称为,从西周至春秋,国一直作为都城的称呼。西汉被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也被称为,在其领域内有财政军大权。至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国已经被改并为郡县,诸侯王只食其赋而不准治事。西汉以后,除少数朝代的封国有过相对自治权之外,诸侯王均不得管理所封国内的军政事务。这些军政事务一概由朝廷派遣的官员管理,即实际上被纳入地方行政序列。

——摘编自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在其辖区开始设置郡、县。在当时,郡、县二者间未必有统属关系,但这已经说明这个时期郡县制已经开始出现。秦朝在地方建立了郡县两级的行政体制,秦分天下为36郡,汉代时期已增至83个。汉武帝为了对地方诸郡进行监察,设置13部刺史,刺史的治所被称之为。东汉改,改刺史为州牧,开启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时代。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夏商至汉代“国”这一词含义的变化,并分析西周与汉初封国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至汉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西北边疆民族的复杂性,明代河西走廊的范围与前代有较大不同,除了传统区域外,今兰州、哈密也属于河西走廊的范围。明朝对河西走廊的治理,一方面继承和恢复汉唐做法,另一方面又创新了治理模式。在河西走廊以东,即从现今兰州安宁堡以东,实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郡县体制。而在兰州,明朝则设置管粮郎中,保障军粮供给。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管理。在肃州以西至哈密,设立赤斤蒙古卫、哈密卫等军事机构,以羁縻方式拱卫核心区域。在哈密以西,通过朝贡方式与东察合台汗国等政权保持贡赐关系,以减轻哈密卫的压力,由此,明朝构筑了哈密卫-嘉峪关-甘州卫-凉州卫-兰州卫五道防线,确保通过河西走廊保持西域与明朝的持续交往,书写了“大一统”王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度与时间长度的空前纪录。明代对河西走廊的治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清朝所继承。

——摘编自田澍《河西走廊:明朝成功管控西北边疆的锁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改革河西走廊治理模式的显著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改革河西走廊治理模式的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改土归流后,大量人口流入武陵民族地区,地区文化冲突出现,既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又给当地治理带来种种困难。

武陵民族地区各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儒学教育体系,均建构起了由学宫、书院、义学、私塾构成的多元教育体系。各地利用石刻、牌坊、志书、口头传颂等方式,把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人树立为楷模。通过赋予荣誉称号等途径扩大其影响力。修建儒家文化象征建筑,如忠义祠、节孝祠、武庙、文庙等。官府还在给街道、坊市、桥梁等命名时处处体现儒家精神。

在“修教齐政,不易其俗”原则指导下。对差异性文化,只要不与儒家精神相违背,官方不干涉其具体形式,多体现在建筑、饮食、服饰、生产、节庆等方面。对那些与儒家精神有悖但能主动调适重构者,亦能任其流存发展,多体现在歌舞、信仰等方面。某些含有积极成分,有利于维护秩序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改造后甚至被官方纳入正统。在永顺府,改土归流初就发布了《详定市场》《详定斛斗》《示禁衙索诈》等系列文告,将打击唆讼作为重要的政绩。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果。

——摘编自莫代山、王希辉《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移民的文化冲突与调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后来又增加了帖读、帖经和杂文等形式不ー、不够规范的考试项目,但不定。高宗时,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项目。开元以来,科举和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唐玄宗遂对进士考试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是开元六年,针对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科场及文坛都有所触动,时为宰相的张说和苏颋在骈文写作中崇雅浮艳,运散入骈。在当时,宰相有阅榜及定夺取士名单的特权,苏、张的文风之变对文坛骈丽浮艳之习有改易之功。二是开元二十五年,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颁布《条制考试明经进士诏》,调后的进士试确立了“三项剖”:帖经、杂文、策,更加重视文词。

——摘编自张晓敏《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进士科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进士科改革的影响。
2021-05-22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景帝之后,王国官吏在西汉政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地方诸侯的僚属转变为中央派往王国的代表。王国国相既然由西汉中央派遣,西汉中央为了使其忠于中央,避免诸侯王擅权,必然会考虑到国相任职的地域性限制问题。景帝之后,诸侯王与中央派遣的国相之间冲突激烈,如赵王刘彭祖:“彭祖立六十余年,相两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诸侯王与中央派遣的国相的冲突也印证了西汉景武之后国相之任已实行地域回避制度。

——摘编自冯洋《西汉地方长官地域回避制度》

材料二   巡检司的普遍设置,从制度上突破了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惯例,政府在乌镇、南浔、乍浦、盛泽等江南市镇或设府厅级官员驻镇,或委派县丞、主簿管理等多层次的治理模式,既有效分担了府、县级政府的行政责任,更突破了以往“国权不下县”的传统,是国家权力延伸至县以下的直接体现。严密而发达的乡里和保甲制度,只是国家控制管理基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国家力量还以其他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其中。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材料三   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县以下的建制无多大变动,但在省一级则有几次较大的变动,这反映出朝廷既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行省做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期实行地方长官地域回避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江南地方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对行省制进行多次调整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宋牢掌握在皇党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诀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于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使“切以程文(指考场作答文章)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实行。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初期曹操所推行的“唯才是举”政策和随后的“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察举制的变种。九品官人法的选择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然在实际操作中,家世逐渐成为选人的最关键者。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势力被摧折,察举和学校入仕之途又开始恢复。而察举的方式也逐渐由举荐向通过考试转变,士人得官主要依据于策试和“明经”考试。察举的标准也逐渐由孝悌、吏能、经术并重,转向以考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由此察举制和学校制度的关联也更为密切,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后来科举的根本性特征的自由投考制度在北朝开始萌芽。

——摘编自干春松《知识与权力的互动:科举制度与儒家的制度化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虽然所有由大臣制订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这六个部管理着整个帝国的生活。……中央各部都由一位被称为尚书的主管官来主持,他有两位副职,头衔是侍郎——即左右助手。在京城和全国,这三位都列身于职位最高的贵人之中。他们负责组织和监督所有的下级部门,每个下级部门都有其副主管官、书记、秘书、助理、管事人和很多别的助手。

除这几个正规部门外,还有另一种参议机构,由三四个成员组成,有时六人。他们叫作阁老,他们的具体职责是负责国家的普遍安全,这是皇上的秘密机构。现在皇上不像以前的习惯那样,公开和阁老一起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了,所以阁老们整天待在宫里,批复呈给皇帝的无数奏折。他们所作批复要呈给皇上本人,由皇帝按自己的看法加以批准或驳回或修改,他的最后决定写成书面文件,作为他的直接命令付诸实施。

——摘编自[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明朝的政治体制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4-06更新 | 353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