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填:通“镇”,安定。)之。请立诸子,唯(唯:表示希望,敬词。)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后属:后裔,后代。)疏远,相攻击如仇雠(雠:“仇”的异体字,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公:公家的,国家的)赋税重赏赐之,甚足(足:能够,可以)易制。天下无异意(异意:反对的势力与意图),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树兵:创设引起战争的条件)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根据材料,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秦始皇采纳了哪一主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下》

材料三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何关系?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29更新 | 256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汉代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后,择优用人的制度规范化。察举分常举与特举。常举科目是孝廉与茂才科。特举往往由皇帝临时决议,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其选举“德行高妙、学通行修、明达法令、刚毅多略”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并起,战乱瘟疫造成乡里衰败,九品中正制出台。但是很快,官职为门阀世族政治所垄断。

隋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的科目有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算、明书科,考试合格.者需经吏部铨试授官。授官前,还需进行“身、言、书、判”释褐试考察。考试一年一次,分解试与省试两级进行,武则天时期开创策问殿试。制举作为皇帝临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科目有贤良.方正、博通坟典等上百个科目。宋代科举继承唐制,分三级考试,殿试常态化,以进士科为主。元代科举微不足道,选官以“吏员出职”为主。明代科举只取进士一科,考查四书五经,考试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授官前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观察、学习期满后,由长官作出评语,由吏部根据实际需要正式授官。清代基本继承明制,但也有“试官”举措以缓解“待职”者众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征。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选宫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021-01-22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五次复习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瓶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方式是什么?“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是如何选拔官吏的?该选官制度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选官制度有何特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020-12-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秦与隋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关于两个王朝灭亡的原因历代均有评述,有人认为急切的政风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受秦隋二世而亡的影响,后继的汉唐王朝在政治体制上均有所倒退。下列史实属于“倒退”的是
A.郡国并行制B.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
C.三省六部制D.采用科举制为新的选官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肤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作用。
2020-12-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田昌五、漆侠《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倘不能妥善地处理春秋战国以来彼此独立的文化实体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让各种传统都能受到充分尊重的政治体制,那么军事统一就会迅速崩溃。刘邦作为一个崛起于叶陌之中的布衣天子,以恢宏的宽容气度表现出对各地文化传统的极度尊重。汉代诸侯王国与朝廷“同制",王国在封国内可以自行征收赋税,还有权推行、发展王国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王国的权力始终都是皇权封赐的,他们是皇帝的臣属,必须奉行中央统一的政策法令,不得擅为法令。

——摘编自李源澄《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汉初商业政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治国思想的视角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地方治理制度的差异,并概括汉代地方治理体制的特点。
2020-12-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监察,是中国古代对官吏实施法律监督的举措。秦代分设御史大夫和监郡御史。秦代垂直领导的监察系统开中国古代两千年监察制度的先河。汉代,御史台成为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职责专门化。刺史监察为汉代首创,对后世地方监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州,设立13州部刺史,各领一州,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

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直接受命于皇帝的独立系统。御史中丞成为独立的监察官,由皇帝任命。唐代中央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地方设10“道”为监察区。宋代时三院规模缩小且逐渐合并,在地方设15路,每路分设三司监管监察工作。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发生巨变。中央都察院下辖13道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地方13省。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六科给事中,号称言官,但稽查、考核群臣等事皆属分内。在地方建立了按察、巡按双重监察体制。同时,临时差遣的“巡抚”“总督”也逐渐转变为固定化的监察专职。锦衣卫等特务监察组织也是明代特色。清代的监察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其变革在于将六科给事中归入都察院,实现“台谏合一”。密折制也成为常态。地方总督巡抚阴了行使民政军政职权之外,也是中央监察系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刺史制度建立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征。
2021-01-0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四次复习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由来的原因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0-12-0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