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5 道试题
1 . 周灭商之后,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数被分封到重要地区。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A.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强化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 .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A.中朝成员B.三省长官C.三公D.九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2021-09-26更新 | 1142次组卷 | 47卷引用: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以宗法制形成政治实体始于西周B.宗法制成为封邦建国的内在基础
C.同姓不婚加强了姬姓封国间联系D.宗法制扩大了周王朝的文化影响
2021-08-26更新 | 1008次组卷 | 1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由百官之长的丞相个人开府,自辟僚属,相对独立行使权力,转变为若干长官共执丞相之职,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形成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这一变化是指
A.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B.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C.从内阁制向军机处转变D.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玄宗时,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十道采访使多由军使兼领;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唐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35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唐肃宗的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A.地方监察权未与行政权分离B.地方藩镇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C.地方行政级制设置发生改变D.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管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周中后期,雅乐的体制化促使钟磬乐器不断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雅乐体制衰弱,新声的崛起使民间钟类乐器的发展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顶峰,竽、瑟等民间乐器异常繁盛。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乐器的发展
A.表明乐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B.促进了青铜技术的成熟
C.反映了礼乐制度逐步走向瓦解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8 . 政治制度关乎国家治理。

材料一   权カ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摘编自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材料二   民国初年的政治家认为,国务员是否具有“副署权”是内阁制区别于总统制的主要标志。191112月,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会“误革命之大计”,于是同盟会内部决定采用总统制。清帝退位后,宋教仁曾对胡汉民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权カ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孙中山等人觉得宋教仁的看法很有道理,转而全力支持他。

——摘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针对黄炎培提出的如何打破历史周期率的疑问,毛泽东提出了探索“民主新路”的主张。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毛泽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又善于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李良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政治体制及其“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的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政治家对内阁制与总统制区别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支持内阁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
2021-06-1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驰道宽22米,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公元前212年,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西汉时,汉武帝继续了秦朝的政策,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主路宽6-8米,可供双向车辆同时行驶,蜿蜒的山路也有2-3米宽。沿路设置了驿站。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境从黑海一直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新建了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还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据估计,罗马道路的总里程超过了8万公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在道路修建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大区域修建道路的作用。
2021-05-2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