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代……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直到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材料二


材料三 宋朝时期的科举严防舞弊,坚持选拔人才与“严法、尚法”并行。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主张废除明经科,专注于进士科,不再考诗词,改为经义。当时政治需要重权经术的人才,不注重文艺。宋代人才选拔的科举考试相对于唐代更为严格。“糊名”法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是为了防止考官存心录取自己门生,结党营私。应试人员必须要以真才实学通过考试。

——《汉代至明清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选官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途径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改革选官制度的措施。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对我们今天人才选拔制度制定的启示。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2021-12-2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沐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成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狗私举之而不得;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终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
4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   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显然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所以秦代和隋唐都有意使政区的分划符合山川形势,也就是使这级政区与自然区划相一致。……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
(3)根据材料四指出元朝的政区划分的原则和前朝有何不同?分析这一做法的影响。
(4)综合材料二、三、四,结合秦、汉、元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
2021-12-0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6 . 唐代强盛表现在其内外兼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同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之前其他两种选官制度。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制,请以辩证的眼光谈谈你对这一机制的看法。
2021-1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对北魏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作用。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2021-11-1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请按示例填写表格。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示例填写材料一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种选官制度是什么?其的主要弊端?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及所产生的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古代官吏选拔中得到的启示。
2021-12-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宣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到削弱的原因,并指出作者推崇何种国家结构体制。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指的是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的职责是什么?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
2021-12-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江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6

材料二   “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须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班固《汉书》卷6,景帝第5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观点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简述判断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之治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综观整个西汉,你怎么看待其“有为”和“无为”之间的转变?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取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2021-10-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