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2015年3月12日两会热点: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2015年被有些人认为将是“近年来经济运行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有人疑问,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是否会“断挡失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汉唐相比,宋代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急速成长。宋代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纸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特别是南宋东南沿海地区,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之下,一个崭新的开放型市场开始形成,于是汉唐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的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江南,面向海洋”。遗憾的是上述进展并未结出近代化之正果……
——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的首次启动》
材料二        从1765 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5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这种控制或者是直接的,如在印度和东南亚,或者是间接的,如在中国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表现。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欧洲从1765至1914年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的因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压力,全球化中的中国应持什么态度。
2015-08-21更新 | 4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云南景洪第四中学高三下期考前冲刺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
2024-01-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明以来,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土知府、宣慰司使),对当地进行世袭统治。由于土司地处偏僻,相对独立,中央的政令、法律显得鞭长莫及。清朝雍正继位后,鉴于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土司“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草菅人命,罪恶多端”,谕令西南各省总督、巡抚“悉心筹划”,“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至雍正九年,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置府、州、县,由中央任命的知府、知州、知县代替世袭的土司;同时设立相应的军事机构镇、协、营、汛,派兵驻扎。随后还进行社会改革,取消种种落后陋习,改善交通,输入内地先进的经济文化,西南边疆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意义。
2022-04-07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九)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种特殊形式的朝代,是在结束分裂局面以后,建立统一而有力量的政府,这个政府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全国,并且在边疆也没有抗衡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可以放手实行新的办法而不必有所顾忌。因为实行的办法过于离开现实,就会引起政治上的难题,而成为亡国的原因。这种特殊形式朝代的成因,统治者对于新环境的心理反应恐怕比其他的原因都重要。这种在纷乱后获得统一的成功,的确使人特别兴奋。这种过于兴奋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到一个新的朝代的正常制度。

——-摘编自劳干《中国历史的周期及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描述“特殊形式的朝代”中的一个,并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全面充分,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宋代,谱牒作为一种历史传统出现了重大变革。在编纂谱牒时,苏洵和欧阳修采用了小宗之法,即世系上追溯到始迁祖或者五世祖。而皇家在编纂族谱时,则往往采取大宗之法,即将家族世系一直追溯到血缘始祖或者受姓始祖。欧苏的谱学思想和续谱原则、体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官方在主导皇家谱牒编纂的同时,也积极鼓励民间族谱的编纂。1205年,宋宁宗颁下诏令,鼓励民间修纂族谱,力保家族绵延不绝。续谱的目的也由选官和婚配转变为尊祖敬宗、和睦族人。此后的朝廷大都鼓励民间私修族谱。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元朝不爱重视中原文化,官方对于谱牒编纂也不热心,但是民间续谱之风依旧盛行。由于时代久远,宋元谱牒已丧失殆尽。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要求民间重视族谱的编纂。自此,民间续谱之风一发不可收拾延续至清。民国时期,各个家族仍然重视族谱的编纂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续谱之风又重新兴盛起来。在续谱时,家族大都继承了过去族谱编修的原则。从内容上来看,尽管族谱的篇幅有所减少,但谱名、谱序、姓名源流等基本内容仍然具备,而且世系表仍然是新修族谱的主体。

——摘编自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等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谱牒编纂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谱牒编纂绵延不断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间续谱之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爱恶交攻,睚眦必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相互攻讦,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这表明
A.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阁臣弄权是明亡的主要原因
C.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D.封建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是唐代科举考试策问的部分试题描述。据此可知,唐朝科举考试
社会现象试题描述
安史之乱后.落镇割据成为唐代政治的棘手问题主考官元结问进士,“其策安出,子其昌言”
中唐以后,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被打破进士考试时,考生须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
780年实行两税法后,唐代社会出现“钱重物轻”的现象李翱在《进士策问二道)中要求考生提出具体的对策
A.命题遵循经世致用原则B.选才标准趋向公平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据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千年古村浙江宁波走马塘的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陈氏家族可谓是古代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会是
①宋代科举取士名额的扩大②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实行
③对“学而优则仕”的崇尚④自古以来此地文化的发达
A.①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汉代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后,择优用人的制度规范化。察举分常举与特举。常举科目是孝廉与茂才科。特举往往由皇帝临时决议,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其选举“德行高妙、学通行修、明达法令、刚毅多略”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并起,战乱瘟疫造成乡里衰败,九品中正制出台。但是很快,官职为门阀世族政治所垄断。

隋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的科目有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算、明书科,考试合格.者需经吏部铨试授官。授官前,还需进行“身、言、书、判”释褐试考察。考试一年一次,分解试与省试两级进行,武则天时期开创策问殿试。制举作为皇帝临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科目有贤良.方正、博通坟典等上百个科目。宋代科举继承唐制,分三级考试,殿试常态化,以进士科为主。元代科举微不足道,选官以“吏员出职”为主。明代科举只取进士一科,考查四书五经,考试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授官前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观察、学习期满后,由长官作出评语,由吏部根据实际需要正式授官。清代基本继承明制,但也有“试官”举措以缓解“待职”者众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征。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选宫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021-01-22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五次复习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监察,是中国古代对官吏实施法律监督的举措。秦代分设御史大夫和监郡御史。秦代垂直领导的监察系统开中国古代两千年监察制度的先河。汉代,御史台成为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职责专门化。刺史监察为汉代首创,对后世地方监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州,设立13州部刺史,各领一州,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

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直接受命于皇帝的独立系统。御史中丞成为独立的监察官,由皇帝任命。唐代中央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地方设10“道”为监察区。宋代时三院规模缩小且逐渐合并,在地方设15路,每路分设三司监管监察工作。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发生巨变。中央都察院下辖13道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地方13省。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六科给事中,号称言官,但稽查、考核群臣等事皆属分内。在地方建立了按察、巡按双重监察体制。同时,临时差遣的“巡抚”“总督”也逐渐转变为固定化的监察专职。锦衣卫等特务监察组织也是明代特色。清代的监察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其变革在于将六科给事中归入都察院,实现“台谏合一”。密折制也成为常态。地方总督巡抚阴了行使民政军政职权之外,也是中央监察系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刺史制度建立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征。
2021-01-0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四次复习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