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朝文人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出处
“崔瑶知贡举,以贵要自恃,不畏外议。榜出,率皆权豪子弟”(宋)王谠《唐语林》(卷三)
唐宣宗大中十四年,主考“皆以门阀取之”,“中第者皆衣冠士子”,唯“一人孤平”,且“第于榜末”(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六五一)
范阳卢氏“自兴元元年癸亥德宗幸梁洋,二年甲子,鲍防侍郎知举,至乾符二年乙未崔沆侍郎知举,计九十二年,而二年停举;九十年中,登进士者一百一十六人,诸科在外”(宋)王谠《 唐语林》(卷四)
A.世家大族仍有较大权势B.科举录取程序有待改进
C.吏治腐败弱化君主权威D.门第成为官员选拔标准
2 . 下表是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对比,对其中变化趋势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枢权力职官分离趋势加快B.皇室与国家财政完全分离
C.中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D.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
3 . 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时间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诸吕乱改,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使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顺帝水和六年,“诏贷王、侯国租一岁;”

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B.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C.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D.加速了两汉政权的衰亡
2021-12-10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造成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革B.儒学地位的动摇
C.自然经济的发展D.国家疆域的变迁
2021-01-03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各项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概念解释
A汉代贤良汉代选官吏的科目之一,最初的标准是德行和出身,也称“贤良文学”、“贤良方正”
B唐代政事堂唐代在中书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C宋代枢密院宋代设枢密院总理财政,长官为枢密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
D元代腹里特指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

A.AB.BC.CD.D
2021-01-02更新 | 30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浦江、新昌中学三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秦朝县令、县丞律令行政与自主行政所占比率对比情况表,这反映出当时
序号行政运作内容总数律令行政及所占比率(%)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
1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341441.22058.8
2上级下达县令、丞的政令与执行14535.700
3本机构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7457.1342.9
4政务涉及其他机构的申告与裁决161487.500
5政令下达与执行(小计)481939.62041.7
6政务裁决(小计)231878.3313.0
7合计713752.12332.4

A.秦朝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B.以严刑峻法为治国方略
C.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表是商周档案保管和使用情况简表,由下表可见,西周
时间档案主管人员情况档案保管或利用
商朝巫和史官负责占卜、祭祀、文字记录,同时也负责保管档案,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集中保管在宗庙地区。将龟甲与兽骨分别保管,穿扎成册或按包保管
西周“六卿”中,史官主管档案工作,协助周王理政,其他各官也都掌管与其职务相关的档案,其地方机关均有官员掌管丁籍档案图版、盟书、谱牒这三种档案都设立副本制度,正本保存到宗庙,也是贵族子弟学习的教材
A.沿袭了商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点
C.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儒学教育D.依据档案确立政权合法性
8 . “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知,唐代
时代监察官事迹
唐高祖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
唐太宗侍御史张行成“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
唐代宗苏州刺史李栖筠觐见代宗“敷奏祥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
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B.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
C.监察职能产生了变化D.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
9 . 由下表可知,在唐代

①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②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政务能力的人才
③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④唐诗创作的繁荣与进士科考试密切关联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是关于郡县制的三次争论高潮的基本概况
唐朝朱敬则:“高下在心,天下制在一人”
柳宗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失也”
明末一清中叶顾炎武:“方今郡县之弊已极……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戊戌变法以来章太炎:“民国成立,首在规定政权,必中央之权略重,地方之权略轻”
梁启超:“效瑞士之制,自分为数小邦,据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
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同一时期评价基本趋同B.随社会环境和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C.时间愈后评价愈加准确D.都只关注利弊但未提出处理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