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C.实为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023-12-07更新 | 620次组卷 | 23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川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
3 . 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三省权力B.加强了权力监督
C.扩大了统治基础D.规范了决策程序
2023-08-26更新 | 1593次组卷 | 22卷引用:海南省观澜湖双优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自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后,刺史制度成为汉代一项正式的制度。终其两汉,中央不断改刺史为州牧,罢州牧复置刺史,或呈现刺史、州牧并存的局面,直至东汉灭亡。刺史制度的变化(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B.表明汉代王国问题并未解决
C.反映出汉代中央集权的强化D.说明汉代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学者葛剑雄认为,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所以先秦时期不存在确定的疆域边界,只有到了秦朝,才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秦朝(     
A.重新完成国家统一B.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修筑了长城与驰道D.以秦律治理地方
6 . 《唐律》规定:“处理农民逃亡问题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而在武则天末年出现了括逃使。括逃使以中央派员身份,专门处理户口脱籍问题。所谓“开元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为使则重,为官则轻”。唐代官职体系的调整意在(     
A.打击地方割据势力B.处理地方事务
C.完善官僚制度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宋时期,因上辈有功而获得入学、任官的待遇被称为“恩荫”。唐朝恩荫入仕者授官高升迁快,官至宰相级别的不下六七十人;而宋朝恩荫不仅授官低,而且升迁也远远慢于进士出身的官员。这一调整有利于(     
A.抑制官员腐败问题B.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维持官僚队伍稳定
8 .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巩固了统一,把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整顿吏治,重视儒学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广设仓库,开通运河D.设三公九卿,置郡县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迄今,如何处理统与治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解决统与治之间的冲突,是郡县制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治理”,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为统,即国家对其疆域和人民的统治;一为治,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各项公共事务的治理。相应地,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有三种视角,一是“统”的视角,一是“治”的视角,一是“统与治的关系”的视角。统与治的冲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中央统治与地方治理的冲突、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的冲突以及中央政府内部的政权与治权的冲突。

——摘编自曹正汉《论郡县制国家的统与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清史稿》载,西南民族地区的义学主要由地方官员奉旨而设,将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替,“其族属人等,并苗民子弟愿人学者,亦令送”。据此可知,清代西南地区义学的设立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B.有利于维护边疆秩序的稳定
C.促进了满族政治文化的推广D.保障了地方行政体系的健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