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的“中国”多为“中央之国”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国”的周边则居住着“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边缘。“中国”与“四裔”共同组成了王朝。清顺治、康熙两朝将自己定位为入主中国,他们是赶走“闯贼”,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雍正帝则对在传统大一统观下如何构建满洲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并将清统治者“入主中国”的理念向“我本中国”的理念转变推进了一大步。综观雍正皇帝对于满洲与中国关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三大方面:一是“华夷一家”“我本中国”;二是“清朝即中国”;三是有德者君天下,“夷”也可以统“华”。

——摘编自武沐、杨博皓《明清两朝中国观对比研究》

材料二       清前期统治者对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完善与总结还体现在“恩威并用”思想上。以《四库全书》为统计蓝本,着重统计了“恩威并用”以及与其相似的概念在《四库全书》中出现的次数。其中“恩威并用”共出现88次,约有一半的记载来源于清代文献;“剿抚并用”出现44次,清代文献有40次:“剿抚并施”出现14次,清代文献出现12次;“剿抚兼施”出现39次,全部出自清代文献;“剿抚并行”14次,全部出自清代文献。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与“恩威并用”这一概念相似的一些提法大多数出自清代文献。

——摘自崔明德、陈铭浩《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两朝在“中国观”认识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恩威并用”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12-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有史籍对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进士)结果做了详细统计,见下表(单位:人)。表中数据反映出唐代唐代士、庶登科对比表(部分)
科目出身
618
649

650
683

684
709

710
732

733
755

756
779

780
805

806
826

827
846

847
873

874
906
合计
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3112870589
庶族25211971115211849132
A.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B.科考成为官员入仕的主渠道
C.士族依然存在政治影响力
D.科举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代科举报考者既有中央及地方官学中的在读生,也有从私学直接向州县官府报考的寒素子弟,"由官学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下表为唐代进士及第者中的生徒与乡贡的变化数据。它反映了唐代
A.中央教育权力逐渐下移B.州县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唐代大士族子孙中拜相人数比例的数据。据此可知,唐代
时间门荫出身所占比例进士出身所占比例
唐朝前期77.6%12.1%
唐朝中期46.0%34.0%
唐朝后期16.5%82.6%
A.科举选官成为主流B.门荫出身升迁渐难
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D.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共61次的谏议记载。

皇帝谏议记录纳谏结果(次数或件数)备注
纳谏拒谏结果不明纳谏率
隋文帝43365284%事关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内容均与采纳
隋炀帝18710139%事关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基本拒谏

   ——摘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244~245

材料二   唐代读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曾,欲闻讽议,充制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摘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摘自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封建王朝兴衰的启示。
2022-12-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38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秦汉以来绵延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如表是明朝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
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
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政作用不大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宰相总人数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机构变化
唐肃宗1614翰林学士开始参政
唐代宗1210置内枢密使
唐德宗3533
唐宪宗2927翰林学士草诏权
A.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B.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强化
C.相权扩大威胁了皇权D.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
8 . 如表所示为两汉孝廉家世统计情况。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家世情况官贵富豪平民贫民
人数128112916
百分比69.6%6%15.7%8.7%

A.察举制走向鼎盛B.世家大族势力强大
C.中央垄断选官权D.官员考核流于形式
2021-10-11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西汉武帝朝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被杀(包括被逼自杀)者有10例,但却并非都是罪有应得。丞相赵周因酎金案负有失察责任而被下狱致死;而张汤的自杀,则完全是出于一场诬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外戚干政的恶果B.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C.监察制度的异化D.官僚政治制度的缺陷
2022-01-24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西汉武帝朝三公被杀者有10例,但并非都是罪有应得。丞相赵周因酎金案负有失察责任而被下狱致死。而御史大夫张汤的自杀,则完全是出于诬陷。上述现象(     
A.说明法家思想影响犹在B.反映国家治理面临诸多困境
C.折射出监察制度的异化D.是中枢权力机构调整的结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