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类别引文
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三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而且统一在这种交替过程中永远居于主导地位。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融合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同化(或融合),而且伴随着每次融合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息息相关,甚至是政治上的分裂动乱愈厉害,民族之间的斗争愈激烈、民族同化(融合)也就愈迅速、愈全面。而民族融合不仅带来统一和安定,而且保证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始终不间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把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和汉文化不断推上了主导和核心的地位。

——摘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融合”或“分裂与统一”为中心,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2021-11-16更新 | 319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一)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

(1)以上三幅图是秦、隋、元三个朝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示意图。观察图片分别指出三幅图对应的朝代。
(2)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的分布与政治、经济(包括人口数量)等有密切关系。从秦到元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南北密度分布有何变化?并简析导致其变化的具体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发展”“鼎盛”四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的演进历程进行论证。(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5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109次组卷 | 28卷引用: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2021-04-29更新 | 973次组卷 | 1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