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8 道试题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     
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
2 . 据史料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令群臣议帝号时,有御史大夫(冯)劫提的建议;秦二世时,有御史大夫德参议刻石颂德之事。这说明御史大夫(       
A.监察范围较广B.具有行政职能C.分割丞相权力D.制约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对进入市场的商品有明确禁令,如"圭璧金璋,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牺牲,不鬻于市"。这些交易禁令主要基于(     
A.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B.维护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
C.维护贵族政治秩序的需要D.维护公平交易秩序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八刑”指的是“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乱民之刑”。这说明西周时期(     
A.重视维护伦理秩序B.外儒内法理念初步形成
C.贯彻明德慎罚原则D.礼乐制的教化功能突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左传》记载,楚灭九国而设县,并有“九县”之称。《史记》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以一郡一县来计算。据此可知,秦国推行郡县制(     
A.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B.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C.成为其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D.实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B.《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C.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D.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7 .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西周(     
A.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B.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
C.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D.完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8 . 下表所述汉代统治者的做法(     
文献记载出处
(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班固《汉书》
(汉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
(汉成帝鸿嘉二年)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A.阻断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旨在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C.意在维护自耕农的经济利益D.确保了统治的长期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据《登科记考》记载,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大体在43万人左右。科举制使受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大批的读书人被吸引在科举制的周围。然而,登科及第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处在考试—落第一再考试—再落第的循环中。还有一些人是考取了功名而未做官或官员离职家居的。这一现象(     
A.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B.扩大了唐政府的社会基础
C.顺应了主流意识形态嬗变D.构筑了基层社会文化核心
10 .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九卿代管军队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授权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