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醴域辽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唐朝和宋朝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家世,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品分庭抗礼的内朝官。

——摘编自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之后方可草拟。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内朝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内朝与明代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南征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诸如西域都护府等专门机构,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隋唐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治理南方地区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经略与开发肇始于秦。秦惠文王赢驷灭蜀后,就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西南夷。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发西南夷。除了开发交通以外,秦王朝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诸此国颇置吏焉”,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经过26年的锐意经营,汉武帝在广大西南夷地区先后建立了十七个郡,对当地的治理是通过部族长实行间接统治,即所谓“羁縻之治”。汉代这些富于开创性的民族治理方略,不仅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龚德全《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察举制在建立之初,大致是以“举荐”为主要选拔方式,以“贤良方正”“孝廉”作为名目,显示了“以德取人”的政治意图。东汉初年,光武帝曾规定:在察举秀才、孝廉时,州郡长官必须先给予候选人以一定职事,叫做“授试以职”。和帝永元年间,曾改变以往州郡举荐一律两人的情况,规定“二十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二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来因为边疆地区户口少赋役重的情况,“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到了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改革孝廉察举,其措施是:由三公府对郡国孝廉进行分科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变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发展演变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未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汉武帝发兵助东瓯人打击闽越人。公元前110年,汉将东越居民迁徙于江、淮地。公元前112年,汉军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个郡(后缩为七个郡)越人贵族多归汉,被封为列侯。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材料三(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分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治理岭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及特点。
2023-09-2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龙山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方法下,掌“铨衡之机”的州郡大小中正“皆取著姓士族为之”,门第高下成为官品高低的唯一依据。其结果只能是“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到了南北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统一趋势的逐渐加强,加上农民起义的打击,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败。与此同时,庶族地主势力则日趋发展,对地主阶级内部权力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已成为时势发展的必然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发生动摇,科举制已显现端倪。北齐严格策试秀才标准,北周“罢门资之制,实行选无清独”。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的科举制度。文帝开皇七年,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以德才作为选录士人的标准。秀才一科也采用考试之法。炀帝大业二年,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分州郡和中央二级策试,录取标准主要依据策试成绩而非门第。由于隋朝立国时间很短,科举制还远未达到完备的程度,这一过程到唐朝时才完成。

——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9 . 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

朝代概况
隋朝606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
唐朝唐高宗时期(653年)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702年)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朝992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
明朝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1487年),八股文定型
清朝光绪年间(1905年)七月,废科举,广设新式学堂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材料三   平遥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文庙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平遥文庙的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掩映相称,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器,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排位。其中的“明伦堂”是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

——据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等整理


(1)材料一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荀子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及观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
(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