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北魏鲜卑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材料四 早在清朝统一西域地区之前,清朝就已经开始对维吾尔群体进行立法。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则始于清朝统一西域之后,将《大清律例》等一系列清朝颁行的法律制度推行到天山南路地区,同时,清朝针对天山南路地区的实际情况,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理藩院内增设了处理天山南路地区事务的机构。1842年清朝颁布《回疆则例》,《回疆则例》共八卷,收录了清廷为治理天山南路地区颁行的大量行政、司法、经济等法律条规。作为清王朝统治权力的体现,统一西域之后,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清朝颁行的法律、法规自然进入天山南路地区,成为维护其统治、镇压反叛的工具。其次,清廷考虑到天山南路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天山南路社会原有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宽容和接纳。

——摘编自王东平《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5)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载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另两个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加洪宴“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出优秀人才来!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三: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四: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
(2)两种选官制度的用人标准分别是什么?
(3)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4)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5)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皇权主要包括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军事权、行政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丞相则具有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权力。

宰相作为官僚体系的首脑,其主要功能是辅弼君主,是依赖于君主而产生存在的。官僚制度体系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其本身又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是存在着矛盾的。

宰相作为百官之首最接近权力的核心,也最易受君主的猜疑嫌隙。官僚组织作为有实权的群体,其力量的壮大也势必会引起君主的忧虑。君主为其权力的膨胀,势必会削弱相权,这是由封建专制制度本身所决定的。

——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

材料二   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科举制度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科举制度以儒学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从而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加强了其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此外,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不仅为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采用,而且对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各王朝为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实行了哪些制度?反映了什么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中国封建王朝还实行了哪些选官制度?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0-11-1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员。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材料三.“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3)新举措相对于原来的封建制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020-10-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分别回答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反映出了哪些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7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宋代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与境外政权之间,除了点状控制的模糊疆界和片状的模糊疆界,还有带状和线状的清晰疆界。宋朝与境外政权间的地带一般分为直辖郡县、“郡县之外羁縻州洞”、“过羁縻则谓之化外”三个层次。宋朝对羁縻地区通过政治上的朝贡与册封、经济上的回赐和互市、军事上设置镇寨,建立起比较完备有效的控制体系,双方并未清晰划界。宋朝与辽、夏、交趾、金数次勘界都由双方派员会商划界,实地勘定。宋夏定界后,宋朝令沿边诸路“各据巡绰所至处,明立界至,并约束城寨兵将官,如西人不来侵犯,即不得出兵过界。尔亦当严戒缘边首领,毋得侵犯边境”。双方都各守国界。宋辽解决疆界纠纷的根本依据是景德誓书,宋臣文彦博说若有纠纷,“以誓书为证,彼将何词以亢。纵骋诡词,难夺正论”。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行了有别于传统统合疆域方法的新政改革,重新统合边疆。清政府将边疆分为三类:

1)东北三省——“满洲故地”,被王朝统治者视为疆域的核心;

2)云南、广西——边疆行省;

3)蒙古、新疆、西藏——传统藩部。

边疆新政内容涉及地方政制、财政、教育、垦荒等诸端,但各地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侧重。东北新政尤其是东北改设行省,侧重点在于祛除东北边疆“满洲故地”的种族属性,对内渗透中央权力,对外与日俄争国家主权;云南、广西新政与内地行省新政内容大致相当,但相同的改革内容施诸边疆省份,较之内地则多了一层抵御外部势力渗透,将该地区重新统于中央政府之下的含义……

——摘编自高月《从“大一统”到清末新政:清代疆域统合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疆界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推行边疆新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由君主独占国家最高权力并采取君位世袭制的专制政体。从秦统一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君主制。其间虽然经历多次改朝换代的历史动荡和国土分合,甚至有过几次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却始终持续不断。

——摘编自张星久《试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成长机制》

材料二   近百年来的时势……可谓危急极了……当然要发动政治上的力量来救济它,当然要拟议及于政体。于是从戊戌变法急转直下,而成为辛亥革命。中国的民主政治,虽然自己久有根基,而亲切的观感,则得之于现代的东西列强。代议政体,自然要继君主专制而起。但代议政体,在西洋自有其历史的条件,中国却无。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及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君主专制结束的标志,并简要分析君主专制结束后“代议政体”在当时不能被实行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神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隋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