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中原王朝的治理造成很大困难。由于西北与京师长安的唇亡齿寒的关系,故历代中原王朝总是小心翼翼地治理。隋唐时浓厚的胡汉交融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弱化了夷狄观念。唐高祖即位后下诏“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刑政疏于函夏,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王红武《隋唐西北羁縻制研究》

材料二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势力在边疆地区渗透;社会动荡,边疆分裂势力猖獗。政府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事务日益重视,设置了对应的事务机构,并且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管辖。例如,北洋军阀政府于1912年在内务部设立了蒙藏事务处,专门管辖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朱敏《试论我国近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西北地区实行的民族管理政策。并归纳影响该政策制定的因素。结合所学,指出唐代统治者在西北还实行过哪些政策或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西藏地区的管理为例,谈谈你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基本原则的认识并以史实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机构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21-11-03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是我国巡视监察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汉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保持官僚队伍的廉洁性和高效性,通过制定《九章律》《巡察六条》《监御史九条》《惩举荐非其人令》等法律明确监察人员的职责。汉代设立御史台负责监督地方,设置刺史负责巡视郡级工作,“小事立断,大事奏裁”,举劾贪赃枉法的官吏,不受地方制约。在京畿设置司隶校尉,“监察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作为“治官之官”的监察人员,其人选最终决定权则在皇帝手中。武帝时期,改刺史作为中央派出之监察官,规定刺史每年八月开始巡视,到年末结束,每年至少保证四个月时间对郡县吏治、治安、刑狱等进行巡视,在保障官僚体系有效运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兵《论汉代巡视监察制度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监司出巡制度是强化中央对地方有效管理的重要一环,宋太宗时期,监司出巡从特殊时期出巡和不定期出巡逐渐走向每年定期出巡按察州县,规定“监司官要在一年(或二年)内,巡察所辖地区一遍”“诸监司每岁分上下半年巡按州县”,若“不遍者,杖一百,遍而不申,减二等”。庆历八年(1048年),朝廷规定京朝官必须有直接管理过州县的经历或者有其他亲民的经历才能担任监司之职,绍兴元年(1131年)直接规定没有此类经历的官员不能承担监司出巡任务。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作为监司机关,其监司官员品级仅为五品或六品,在对监司权力做出种种限制的同时,中央还有专门机构如尚书省对监司官员进行监察、考核和记档。

——摘编自薛存心《宋代监司出巡制度内涵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巡视监察制度能“保障官僚体系有效运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监司出巡制度的认识。
论述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精英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的冲突和动荡是由于经营循环路线不畅所引起的,因而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

——摘编自郑从全《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精英循环理论”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制度史,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的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二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常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二是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如何认识钱穆关于中国制度史研究的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1-10-11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致仕年龄“诸职事官七十听致……年虽少形容亵老者,亦听致仕”“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致仕手续造册上报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中省奏闻”
致仕仪式“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宅”
致仕待遇政治上,贞观二年(628)九月诏:“内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后又规定“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即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参与国事决策。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恩,可给全俸;六品以下,则有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9-2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6 . 疆域是现代国家的核心要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年四月,入京朝贺清朝入关的五世达赖喇嘛离京返藏,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及大量金银财宝,五世达赖下令重修布达拉宫。此后又多次扩建。康熙帝曾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布达拉宫成为了历世达赖的驻地,象征着西藏佛教和行政统治的中心。

——据《清史》等资料编写

材料二   中国历代统治者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但中央对边疆历来奉行“王者不治夷狄”的天朝礼制秩序。19世纪70年代,日本意图侵占台湾,其理由是该地为中国的“化外之民”,“不治”说明没有有效的统治关系,没有统治关系也就没有主权。日本所挟以为据的“理由”来自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体系。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去掉那种在新的国际规则下往往授人以柄的“藩属”关系。1884年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85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东北三省。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达拉宫承载了哪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结合所学,简述清朝统治者为巩固西藏地区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新疆建省的时代背景。从“治边理念”的角度,分析清末新疆设省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见证。举例说明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并概括其所体现的历史见证。②有学者认为,在“平天下”中,“武功”和“文治”所扮演的角色在治国中更为显著和重要。结合秦始皇对岭南地区治理的具体史实和康熙帝对东南边疆治理的具体史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1-04-2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各城邦从建立之初便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沿革表(部分)

时代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
郡、县
道、州(郡、府)、县
省、路、府、州(军)、县
省、府(直隶州)、县
省、道 、府(直隶厅、州)县

——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古代中国最稳定的级地方行政机构名称。
(3)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试从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方面谈谈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积累,西汉中期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深刻危机。为此,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是特设于最高行政长官机构中的专职监察官,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置刺史制度,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公元前89年,汉武帝设司隶校尉,监察除三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且监察对象“无尊卑”;另外还设置督邮,完善郡对县的监察。汉代的巡视监察还有皇帝或者皇帝委派的特使不定期对地方巡视监察、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的不定期巡视监察、郡太守对属县的定期巡视监察、县令长对辖境的巡视监察等。

——摘编自卜宪群《汉代监察体制的完善及其意义》

材料二   《宋史)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论。宋朝形成了一套以台谏为核心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监察网络。宋的行政监督立法也不断扩大,如《庆元条法事类》《监司互察法》等,集中规定了监察官的职责、处置办法及权力范围。在北宋中前期,监察官员由皇帝亲选,这一制度是监察官员保持独立性的关键。而且皇帝大都注意维护监察官的尊严,台谏官也基本勇于任事、敢于纠弹,对各级官吏都无所不纠。尽管监察官员对宰执大臣进行纠弹,往往会:引起后者的反感,甚至反击,但北宋中前期的大多数宰执大臣却大都能尊重监察体制,表现出贤相风范。宋朝未出现如汉、唐,明朝那样严重的太监干政、外戚专权等种种弊政,与宋朝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有关。

——摘编自吕志兴、赵涛《宋朝监察体制有效运行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中期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监察体制有效运行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举制度……(一)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二)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三)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

——摘编自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2021-06-30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