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是一份从重庆发往上海的绝密电报底稿。因为年代久远,这份泛黄的电报稿上没有确切的发报时间,只是注明“甲发电第377号”。戴笠将这个情报提供给重庆防空单位,作为施放警报的根据。由此推断该电报发送的背景是(     
限一个小时到.该白俄(一名参加日本特务机构的白俄罗斯人)如能将重庆敌方间课机关及其负责人报告吾人因而破译者。吾人决予重赏,目前如由陈先生担保,吾人亦可先予以若干之资助也。”
A.东北三省沦陷B.日本策划华北事变
C.全面抗战爆发D.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2023-03-26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博硕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材料二     建国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1951年,一份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提交的题为《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说:一些农村互助组织发生了涣散的情形。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对此问题党内决策层开展了大讨论,并专门对农村合作化问题召开数次中央工作会议,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观点是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先让农村自由经济发展起来,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再用政权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变革。另一种观点是应组织农民,防止农村两极分化,战胜农民向富农发展的自发趋势,动摇、削弱以至否定私有基础。主张在土改的基础上可以马上或者说尽快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根据黄道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内的几场争论》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争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50年代初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实践。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3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国被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帮办税务”的“客卿”,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中国近代海关名为中国政府机构,实则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国际官厅”,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缩影。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风雨兼程三千年—中国海关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
4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最终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3)上述两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47年8月,毛泽东在给陈毅、粟裕等人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总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这一指示的背景是
A.东北全境得到解放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开始打响D.敌我力量发生逆转
6 . 漫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对下图的寓意解读准确的是
A.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意图
B.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C.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下举行的会议
D.国共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43年,国民党宣称五四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指出:“五四运动的发生,虽是青年学生激于爱国的热情,为一种爱国的自发的救国运动,但其内容原因,完全是本党革命思想普遍深入青年心坎的效果。”国民党这一论述意在(     
A.借助三民主义凝聚抗战共识B.强调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C.巩固其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D.号召国民坚定国民革命奋斗目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与欧洲这个“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无疑,“条约制度”使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灾祸,这成了阻碍中国进步的一个基本因素,但是,如马克思所说,“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自己的反面”。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材料二   2017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回应了世界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方案就是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再次将其载入联合国决议。这充分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反映了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呼应,激发了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的热情和实践。

——摘编自张晓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次鸦片战争中国外交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得到支持和呼应的原因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清中期后茶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年出口量近40万担。五口通商后,洋商闯入广州、上海等地设行抢购茶叶,夺走了中国茶叶贸易自主权,打破了官商对茶叶的控制和专卖。为适应出口需要,老茶区深挖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新茶区也不断出现。中国茶叶在19世纪80年代前,基本垄断世界市场。1870年至1876年出口稳定在180190万担之间,1877年突破200万担,并继续有所增长。然而繁荣掩盖着茶叶厘税太重、粗制滥造、流通环节太多、剥削加重等严重问题。1891-1920年出口从170180万担逐渐下降,1917年锐减至40多万担,从此再也没有恢复之日。

——摘编自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材料二   印度本不产茶,19世纪30年代初,英属印度始从中国引种茶籽茶苗,发展茶业经济,成立阿萨姆公司,不断引进茶籽种植。1848年,茶叶经济间谍福顿潜入中国内地,窃取了大量茶叶情报以及种茶和制茶的技术。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阿萨姆种也日益代替中国茶种。植茶公司日益增多,印度茶产量稳步增长。1872年,揉茶机制成并在阿萨姆茶业公司装置使用,机器制茶很快代替手工劳动。大规模的资本主义茶场及股份制茶厂占据绝对优势。1881年成立印度茶业协会,使印度茶业经营“进入普遍化、系统化及单纯化之时期”。1900年原茶业协会成立科学部,专门研究茶叶生产制作。至20世纪初,印度成为世界头号茶叶生产、出口大国,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50%以上。

——摘编自陶德臣《英属印度茶业经济的崛起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茶叶经济崛起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印度茶叶的发展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