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日军,在战略反攻阶段,所谓的中国派遣军共计104万余人,基本部署为:华北日军32万多人、华东日军34万多人、华中日军27万多人、华南日军将近9万人。通过日军的兵力分布可以推知(       
A.中日军事实加已发生逆转B.只有持久抗战才可取胜
C.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D.中国是抗击日军主战场
2024-05-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尖锐起来,全国民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全国各方面纷纷发出通电,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改革内政,实行民主政治。而国民党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各派纷争不休,继续对内消灭异己,压迫群众;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沦陷。与之相对,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宣布“对日战争”,提出了“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战略任务,开展群众性的反日反帝反国民党的斗争。共产党的举动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各个阶层把救亡振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各根据地在革命过程中制定和颁布的施政纲领、土地法规及其他法律、法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参照共产国际的建议,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于1931年11月制定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摘编自张兆平、吕治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参加1954年宪法讨论的人数有1.5亿人次,这次宪法讨论历时3 个月,征求了 100 多万条意见。直到今天,这组数据听来依然让人震撼。1954年宪法的制宪理念、制宪内容与制宪过程以民主原则为基础,反映了民主的基本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宪法第二条的上述规定,在根本法意义上确认了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明确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规定人民实现权力的各种形式和具体保障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制度等。

——摘编自席锋宇《聚焦首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至今仍闪烁耀眼光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1954年宪法颁布的相似意义。
2024-01-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中国近代某部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条目内容
(一)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院副署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防止专制独裁局面重现D.践行民主共和制度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1)材料一、二中两部宪法在各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重要地位?相较于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大总统行使职权有哪些具体规定?用意是什么?
(2)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法治建设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2023-11-02更新 | 4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卓越艺术职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升学班)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A.反“围剿”已取得胜利B.军事上的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始形成
2023-05-25更新 | 570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中国学者编写出版的“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的书目。由此推知(        
第1册《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
第2册《1860年:巨痛与自强》
第3册《1895年:大梦初醒》
第4册《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第5册《1912年:颠沛的共和》
第6册《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
第7册《1949年:百年瞬间》

A.战争是近代中国发生剧变的根本因素B.政局动荡制约中国发展进步
C.列强侵略客观上助推了中国社会转型D.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不断更新
2023-05-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以下图片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在黄帝陵的题字(词)碑


(注: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蒋介石题字“黄帝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究竟该走向何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从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的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红色政权建设的实践中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方向。毛泽东等人认识到坚持革命武装以及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与此同时,许多根据地都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仅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例,1930年前后,解决了50多个区、5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60多万人得到了土地。20世纪30年代以来,红色政权建设比以前更加有条不紊,内容更加全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摘编自刘孝连《浅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摘编自郑广谨、方十可《中国红军长征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确立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方向,并简析其确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并结合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9 .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D.严重削弱了列强在华势力
2023-03-02更新 | 416次组卷 | 48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某文件规定:“收租的人、重利盘剥的商人、资本家、雇主、土豪、劣绅……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从事劳动及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该文件发布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