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湘鄂西等根据地发生大水灾,“房屋倾坍,室如悬罄”。党和苏维埃政府设立粥厂救济;开展节约粮食的活动“党政机关每天两餐稀饭一餐干饭,军事机关一餐稀饭两餐干饭”、“红军游击队员生活费”减半;动员群众、机关人员、红军修堤凿沟开河,不到三年便修建了万余座水利工程,形成了“年成丰熟笑眯眯”的局面。1934年,中央苏区受“先水后旱之灾”,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推行工具统一使用和劳动力相互调剂的策略,结果农业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瑞金等重灾区“虽然无很大增加,但也没有减少生产”。

——摘编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

材料二   俄罗斯政府一向重视灾害治理,他们在中学开设安全和逃生课程,有计划地向居民企传安全防范和自段知识,建立了全俄急救和医学中心等医疗和教育机构。在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形成的基上,提出了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责任分享制。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权,在法规中特别强调当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某些权力和自由将受到必要的限制。……为防范危机期间因出现“泄密”报道而破坏政府方案的效力。避免不当报道对人心的拢乱,政府对媒体的职责做出了法律规范,以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媒体能起到协助政府与社会沟通、稳定社会情绪、缓解紧张状态的作用。鉴于救灾部门使命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相似性,俄还与美国建立了防救灾的合作关系、并同北约取得了相关合作的直接联系。

——摘编自游志斌《俄罗斯的防救灾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根据地灾害治理措施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党和苏维埃政府相比。俄罗斯在灾害防治措施上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2 .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解放。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又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歌曲《走进新时代》

材料三:201211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况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图一反映的地点是哪里?这里与中国历史上哪件大事有关?用两个词语概况这件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指的是什么重大事件?写出该事件的时间(只写出年份即可)。
(3)材料二中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了什么制度?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对党的哪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继承和发展?此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么我国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请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021-11-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部分大事记

1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国民党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5日本策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8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0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11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统一币制。实行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提供了抗战所必要的物质基础。
12一二.九运动,中共领导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材料二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么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在目前,这个政府的基本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

——摘编毛泽东1935年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35年中国的认识(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为1940年某史学著作的目录摘编、序言摘编。

目录摘编

第1编“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封建帝国之创兴 西周兴亡”
第2编“军国斗争之新局面 战国始末”“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先秦诸子”
第3编“大一统政府之创建 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士族之新地位 东汉门第之兴起”
第4编“长江流域之新园地   东晋南渡”“变相的封建势力 魏晋南北朝之门第”“宗教思想之弥漫   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第5编“新的统一圣运下之政治机构”“新的统一圣运下之社会情态”
第6编“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   庆历熙宁之变法”
第7编“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第8编“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   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狭义的部族政治下之民变   清中叶以下之变乱”“除旧与开新”

序言摘编


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

(1)材料反映了作者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2)材料内容对我们了解这部著作在当时的作用有哪些帮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04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9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其中“文明起源”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肇始文明曙光的进程,“宅兹中国”主要涵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国一统”讲述自秦统一全国后的历史,“和融万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觉醒”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史。从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宏大叙事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

任意选取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某一陈列专题,结合史实谈谈这一专题的观后感。(要求:明确所选取的陈列专题,须有史实依据,解释合理,逻辑清晰)
2023-11-22更新 | 175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学术联盟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如何应对英军入侵?当时清朝内部实际存在两种态度:一种以军机大臣穆彰阿与琦善为代表,认为英军船坚炮利,清军不是对手,主张妥协(当时曰“抚”)了结;另一种以林则徐为代表,主张与侵略者作坚决斗争。当英军兵临天津海口时,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心知天津防备薄弱,害怕承担失败责任,竭力主张妥协。英军军舰只有5艘,白河口又有拦江沙封堵,大型军舰无法驶入内河,而且秋冬将届,北方即将封冻,援军和运输船皆难于北上。因此,只得将计就计,同意南下。道光帝见英军退去,如释重负,赞扬琦善“片言只语,远胜十万之师”。对于林则徐和邓廷桢,则先是申斥,随后革职查办。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设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英人Davis甚至说琦善的军备已尽人事天时的可能。时人及以后的历史当然不信中国反不能与“岛夷”敌,他们说中国所以败全由宣宗(道光帝)罢免林则徐而用琦善。……实则林文忠(林则徐)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将与叶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毫无革新运动,主要原因在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琦善主张妥协的理由,概括英军撤离天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中国的维新”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文忠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而中国国运的大不幸”。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2023-11-1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口号被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声”。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堕落的清朝政府,这是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可以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立了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编自康沛竹、尚娜娜《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中,在付出巨大牺牲和残酷代价之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以武装斗争反抗国内外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在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党领导人民沿着这条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救中国。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摘编自刘建武《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担当与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青年一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使命。
8 . 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结果或影响

1894—1895年

甲午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898年

参加瓜分中国狂潮

划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1900—1901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③________________

1904—1905年

挑起日俄战争

把中国东北南部变成其势力范围

①________

提出“二十一条”

强迫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1928年

阻挠国民政府北伐

制造“济南惨案”

1931年

②________

占领东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1932年

制造一二八事变

侵占上海

1935年

制造华北事变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1937—1945年

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1)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完成①②③处内容。
(2)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为表格拟定一个题目。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10-0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今存《列子》为东晋注疏本。千百年来,对“愚公移山”形象内涵的阐释在时代的呼唤下不断演变,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一   《佛说力士移山经》是《列子》“愚公移山”故事的“前文本”……所谓“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之名,即从《论语》所载孔子“上智”“下愚”之说而来……在张扬儒学的同时,《列子》又援佛入道,融化西来之佛学思想,以沟通释、道二家之津梁,其孤明先发已经为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文化融合导夫先路了。

——2016年范子烨《“愚公移山”移自哪里?》

材料二   (我)人生的观念应当是:——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怎样叫做自由发展个人?就是充量发挥己身潜蓄的能力,却不遵照固定的线路。……怎样叫做公众的福利?就是大家皆有的一份,而且是公共求得的福利。……怎样能实行了这个人生观念?就是努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为乎”……我的人生观念就是“愚公移山论”。

——191811月傅斯年《人生问题发端》

材料三   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1945年毛泽东中共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


(1)根据材料一,《愚公移山》故事出现时学术思想上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傅斯年的文章中,愚公指“具有个性的个人”,移山指“努力为公”,请选择其赋予《愚公移山》怎样的精神内核?(单选)(     
A.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中华民族面对困难,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
C.中华民族崇尚的勤劳、坚韧、顽强、勇敢的民族精神
D.人生的意义是兼具个人自由与公众福利,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融入历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赋予《愚公移山》怎样的新的精神内核?并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的形象内涵演变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