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
2 . 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一一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当时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
B.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C.诸侯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
D.诸侯国间的土地变更经周王认可
3 .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
4 .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禅让制
2019-12-03更新 | 518次组卷 | 62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逋(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现西周实行嫡长子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确保贵族的血统的纯正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A.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2019-11-01更新 | 669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模拟考历史试题
7 . 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发,这些均根源于
A.社会宗法观念
B.血缘亲族团结
C.封建观念盛行
D.散漫自私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周初的分封有两类:一类是对周以前各地原有方国进行的册封(“褒封”),这种分封并不包含实际的授土授民,而只是对旧有政治势力在新兴王朝中的地位做重新认定;另一类是对周王子弟、同族、亲戚和功臣的分封,这是“实封”。由此可见,周初分封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C.稳定了统治秩序
D.完善了官僚政治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19-06-08更新 | 15537次组卷 | 167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2019-05-14更新 | 957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