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创造了与各部族均无血缘关系的“天”,并赋予“天”这一至上神伦理道德特征。周王以“明德”的方式承天命,祭天是周王的特权。周王根据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亲疏进行分封,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建立异姓宗盟与宗法秩序。周王在封土授民时,也把“明德”这一宗法伦理观念分给请侯。杨向奎先生指出,“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代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诗经》曰:“有孝有德……四方为则。”侯外庐先生明确指出:“周人才把德孝并称,德以对天,孝以对祖。”

——摘编自巴新生《西周“有孝有德”宗法伦理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材料二 在两汉历史文献中,有密集的关于家族“祠堂”的记录。如《东观汉记》载:“(邓晨)与上(刘秀)起兵,新野吏乃烧晨先祖祠堂,汗池室宅,焚其家墓。”益州太守文齐稳定地方有功,刘秀即位,“封成义侯”,然而途中去世。“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益州太守张翁“政化清平,得夷人和”。当地少数民族“二百余人,费牛羊送丧”,直抵张翁家乡安汉,“起坟祭把”。这一情形得到汉王朝执政集团的表扬,“诏书嘉美,为立祠堂”。

——摘编自玉子今《汉代“祠堂”的宗法权成与文化位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政治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祠堂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
2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都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都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
(3)综合材料二、三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中国郡县制》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说明在周初被“封侯”的是哪种人?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长期实行的根本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及其与周王室的关系(见下表)

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地理位置
同姓今山西
同姓今河南北部
同姓今山东南部
功臣今山东北部
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
同姓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周朝……受封的姬姓王孙公子和姻亲贵族以中央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后盾,走上新开拓的广袤土地,代表周天子直接统治其他民族地区,并履行其“以藩屏周”的使命。周初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自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021-10-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国家对地方的治理不断进步。

材料一   


材料二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东北设立东北三将军辖区,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
东南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
西北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及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进行管理;设伊利将军管理军政事务。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名称,并比较两者内容上的不同。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二中唐、宋、元时期中央治理地方的措施并分析影响。
2022-04-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新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周代政治中,“乐”和“礼”具有同等的地位,即所谓“礼乐行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因此就有了“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理论概括。这说明周代“乐”和“礼”结合的目的是
A.巩固并扩大统治疆域B.维护贵族间的等级秩序
C.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D.保证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7 . 中华民族历来重“礼”,先秦时期是“礼”形成的重要阶段。下表反映了
时期对“礼”的认识
原始社会“礼”是初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生活禁忌
夏商“礼,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
西周“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粹于是”

A.宗教文化向伦理文化转变B.社会体系和组织原则的确立
C.社会等级制度的外在体现D.“礼”是民俗的概括和反映
2021-09-24更新 | 2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8 . 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的历史变革,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2)有学者认为,与西周为代表的早期国家相比,以秦朝为代表的大一统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一统国家的理解。
2021-11-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如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2)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简要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1-11-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早期中国家庭来说,继承户主之位的人承担着祭祀权、政治权和财产权。祭祀权力的取得标志着该人取得家长之位,以保证血缘传承的连续性。在早期中国,平民有权获得田宅,但大部分民众没有财产继承,继承权丧失了现实意义;只有贵族阶层真正享有法定继承的权利。秦汉时期的法律规定,订立遗嘱要在官府登记,如果是临终书面遗嘱,需要聘请见证人和家属到现场。秦汉时期的继承行为,可以发生在父母健在之时;父母逝世后,再进行家庭财产分配。

材料二   早期罗马家庭财产以家族为单位,如果一家之主亡故,按照法律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不会随之进行转移或灭失,仍然由该家族进行保有,以保证家族延绵。《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采用会前遗嘱与战前遗嘱两种形式进行继承。战前遗嘱不适用于和平时期,而会前遗嘱的订立对象仅限于贵族。由于平民的财产数量不多,因此平民不重视家庭祭祀与遗嘱订立。罗马法对于财产继承的规定极为系统和规范,比如对于遗嘱的订立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身份的见证人,完成特定的程序,遗嘱才能成立,继承开始的时间是从遗嘱人死亡之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砚文《秦汉与古罗马财产继承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继承制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在继承权方面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