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造成的后果?

(2)结合材料二、三,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万历刊本《长沙檀山陈氏族谱》所附族约包括四大纲和二十六个条目:

尊君:祝圣寿;宣圣谕;讲礼法;急赋役。

祀神:礼先师;处里社;谨乡仇;秩乡厉。

崇祖:修族谱;建祠堂;重墓所;秩义祀;立宗子;绵嗣续;保遗业。

睦族:定行次;遵约法;肃家箴;实义仓;处家塾;助农工;养士气;扶老弱;恤忧患;戒豪悍;严盗防。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材料一的史料类型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宗族的基本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并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
2021-07-0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牟宗三
材料二 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国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则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   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中国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物历史主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交的分封制没有使人民上已根深蒂固有制成为历来的六国旧黄族仍在思念故土,且秦朝暴政开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并指出该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1-01-30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必一同步测试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成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   及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カ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现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

6 .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员。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材料三.“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3)新举措相对于原来的封建制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020-10-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哪些制度促成材料三中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
(3)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   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周人型则是: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并简析雅典教育形成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2020-09-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

——《礼记·大传》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包括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发轫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 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进行编写。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包含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内容的家训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西的社会普及性,促使传统家训向社会家训转变。

-----据朱明勋 《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一方面, 由于“家庭革命”(大家庭牧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退渐被小家庭取代)风暴的影响,家训专著及家诚、家范等专门性的家训单篇在家庭中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已然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工具逐渐发达,人们的分别较以前更为经常,而当时电话、传真等并不普遍,这为家书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这样,家书取代家训专著和家训单篇成为这一时期家训的主要形式。另外,这一时期的家训思想比较混杂,既有封建思想,又有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其中以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思想为主。

-----摘编自朱明勋 《中国家训史论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家训鼎盛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出现的新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对传统家训传承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