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周代“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功臣或先代贵族,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下列关于“诸侯”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诸侯在封国内实现集权统治B.诸侯须对天子定期朝贡
C.诸侯要为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D.诸侯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2 . 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
A.推动了区域社会形态的进步B.使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族观念
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日益完善D.有利于实现周天子对天下的垂直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周代史官名目甚多,他们作为周王的近臣,主要负责草拟和宣布册命,传达周王命令,整理和保存典籍,参与各处礼仪和祭祀等。这说明周代
A.思想文化繁荣B.王权有所强化
C.集权政治确立D.史学发展迅速
2021-04-01更新 | 37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七次仿真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该论述反映出
A.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
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
5 . 商朝共有七个都城(下图)。商朝前十王均以亳为都城。自仲丁元年(公元前1508年) 至公元前1300年,王室多次迁都。这一现象客观上
A.加强了对方国直接管辖B.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开发
C.确保了分封制度的推行D.传播了礼乐等级制文化
2021-03-22更新 | 797次组卷 | 8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殷商甲骨卜辞内容大多和以商王为核心的贵族决疑于卜筮有关;到了春秋时期,卜筮的原则发生改变。据郑玄《礼记注》载:“(卜筮者)当正己之心,以问吉凶于蓍龟。不得于正,凶则卜筮其权也。”这一变化反映了
A.周人将道德因素加入卜筮中B.人的道德决定了卜筮的结果
C.周代延续商代对鬼神的敬畏D.周人利用卜筮维护社会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周时期,中原音乐舞蹈不论动作、曲调还是词意表达,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四夷乐舞”则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其内容大多是歌颂自然、生活和爱情,表现形式热烈奔放、真挚感人。这反映出
A.各地民俗融和宗法理念B.礼乐制度浸入主流文化
C.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D.音乐舞蹈促进民族联系
2021-03-15更新 | 508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一书中指出“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这体现出“礼”的实质是
A.衡量道德修养的规则B.固化社会等级的差异
C.社会上层的行为规范D.维系社会稳定的手段
9 . 《左传恒公二年》载:“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下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记载反映出
A.重本抑末观念的萌芽B.宗法制度利于国家稳定
C.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D.“士”阶层的开始出现
10 . 《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启讨伐有扈氏,临战前发布动员令:“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用(服从)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这一记载表明夏朝政治统治的特点是
A.强调君权至上B.强调血缘关系
C.具有神权色彩D.注重舆论宣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