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2022-01-17更新 | 324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莆田第二中学、莆田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之所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因为(  )
A.使统治者的继承制度更加公平B.能让最优秀的人执政
C.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3 . “(西周)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材料表明周朝(     
A.强化血缘联系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封邦建国D.推行礼乐教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上述观念说明当时
A.注重维护公共政治秩序B.宗法分封体制受到冲击
C.社会等级意识深入人心D.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深远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

材料二   简单地说,秦汉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二级制,郡是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郡之长官管理一郡之军事、经济、文化和司法,其俸禄与中央九卿相当,为二千石,其地位也与九卿相等。县是低于郡的行政区,县之长官称为长或令,主要负责县内的赋税征收,兵源募集,政令及法令的推行,故县之长官也被称为“亲民之官”。郡的长官郡守(太守)、县的长官县令(长)都由国君直接任免,职位不能世袭,他们代表中央对地方行使统治权,遵循国家的法令,秉承国君的意旨行事。秦汉郡县制自创立以来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广,对秦汉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到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6 . 周代分封齐、鲁是为了扼制东夷,分封燕、晋是为了控制北狄,分封南部多个姬姓诸侯国是为了抵御南准蛮夷。这一做法
A.使华夏认同观念在西周形成B.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D.强化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7 . “国”字在甲骨文中为“(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A.商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
C.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D.商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
2021-10-07更新 | 6819次组卷 | 4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
2021-09-06更新 | 885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中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学考)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