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三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副署权与专制政治的关系为视角,结合所学,对以上三则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 . 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共同掌握行政B.三司使专掌财政,枢密院专掌军政
C.台谏的设立,分散了宰相的监察权D.利于防范宰相擅权,提高行政效率
2020-12-27更新 | 349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3 . 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的变化及成因。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马寅初还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摘编自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30、40年代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观点前后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重商主义”是西欧15~18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工商业阶层希望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被强烈要求“保护贸易并粉碎阻挡商业扩张的种种中世纪羁绊”。
18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批评。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十分危险的,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允许资本家自由地朝廷经济活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则赞扬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有“科学真理成分”。他不相信市场机制或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而相信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国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帮助之下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经济自由主义,扩大政府职能,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经济学很快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3)以“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这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020-09-18更新 | 6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北京海淀区高三下期适应性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4 .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2019-09-22更新 | 467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博物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12—2019.3,国家博物馆以“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为主题,展出了河北省满城汉墓的149套722件精品文物(出土文物共6000余件、套)。文物摘录如下:

材料一   


文物名称及用途铭文


金缕玉衣保持尸骨不朽;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五铢钱用于商品买卖五铢


铜镬(huò)
用于烹煮食物
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xi)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错金银镶嵌铜骰(tóu)
喝酒时用来行酒令,俗称“色(shǎi)子”
酒来、骄

注:卅九年九月己酉即中山王39年9月己酉日。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战国、西汉、东汉都有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有8位公(王)。西汉时期中山国有籍可考的10位王当中,刘胜的在位时间是42年,其余的均不到30年。东汉时期有7位中山王,在位时间最长的是34年。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的庶兄。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立为中山王(时年11岁),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他的一生享受过无尽的荣华富贵,也亲历了“七国之乱”等血雨腥风。有人说他“乐酒好内(内,指妻妾)不堪任藩臣”,也有人说他“为汉之英藩”。


(1)找出材料一中说明墓主人是刘胜的主要依据并加以解释。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0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德国特里尔举行了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重开仪式。博物馆推出了名为“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卡尔·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影响持续至今”永久主题展。

材料三   重新开放的展览用更多空间展示了马克思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增加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更加受到关注的内容。新展出的展品包括马克思的扶手椅,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就是坐在这把扶手椅上睡去,从此再没醒来。《共产党宣言》(第一版)马克思亲笔信件和一些私人藏书也首次在此展出。


(2)结合所学,谈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的?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博物馆开设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以下是摘自展览馆的材料:

材料四   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1983年/
1982年
1992年2001年2012年2017年
中国利用外资911046812111363
中国对外投资040718781583

材料五   中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


1978年1992年2001年2012年2017年
中国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0.82.24.311.112.8
中国进口货物占世界比重0.82.13.89710.2


(3)利用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
2019-04-25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通州区2019年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两部法律文件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3)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斯提尼成为大众领袖,……把所有居民划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实行三一区制,使每个部落都包括山地、平原、海岸三个部分,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之间不再对立,实现了部落不分彼此村社村民相视如一家。
材料二   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政、御史台掌管监督。中书省作为宰相机构……还设宣政院,专管吐蕃地区和全国的佛教事物。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且改前代以山川行便为主的做法,明确“犬牙交错”为主导,史称行省制,或省院制。
(1)依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指出克里斯提尼和中国元朝行政区划法和效果上的相同点,这种做法的主观目的上有何不同?希腊能够实行三一制、直接民主制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即全球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战后到60年代末的进攻性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依仗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采取一切手段,实现美国的霸权地位。如美苏冷战、 对于不听从美国指挥的国家不惜采取直接武装干涉、对中国从扶蒋反共到全面对抗新中国。
二、七十年代的收缩和防守战略。这一阶段,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为“维持均势,确保霸权”。一方面,美苏争霸出现了美守苏攻的局面。另一方面,美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盟主,第三世界国家团结斗争,也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主动改善美中关系就是这一时期)
三、八十年代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 以实力为后盾,力争恢复美国的军事优势,立足于同苏联的全面对抗,同时不放弃“联系”与对话。如政治上对中国推行所谓的“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的政策、军事上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
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实行“世界新秩序”和“三个支柱”战略。   即充分利用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谋求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级世界。
注1:“世界新秩序”: 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核心即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
注:2:三个支柱: 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解读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演变过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英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英国: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联: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合材料说明英国和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有何异同。
2016-11-27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9 . 下面各项与“土”相关的解读中,不准确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
B.“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
D.“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