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封建”和“郡县”,属于中国古代制度的大框架。自秦统一以来,哪种制度更好,就一直争论不休。虽说“历代都行秦政事”,但封建也并没有真的全身隐退,时不时地就冒出头来,在郡县之中插上一脚,西汉初年大分封,到了刘邦的重孙子辈上才摆平,此后西晋、元和明初,都部分地实行过分封。到了晚近的光景,史学界由于五段论的思想指导,传统的封建和郡县的争议就更是显得夹缠不清,只好自我解嘲说此封建不是彼封建,硬性地将传统“封建”“郡县”话语中的封建,跟feudalism划清了界限。其实,在所有的政治名词的英汉对译中,以封建(或封建主义)来翻译feudalism,要算是比较贴切的一个,这个词,无论古义还是今义都差不多。

——摘编自张鸣《家族架构与公司架构—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思考》


阅读材料,任意选取一个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时代,用具体史实阐述它们各自的作用。(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2-15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选拔制的实行,最初还是德才、学识、家世三个标准并重。由于九品中正选拔制在选拔程序、选拔对象、选拔细则等方面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加之选拔过程缺少监督,使得官员选拔过程中黑幕重重,腐败滋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际上到了中后期,家世成了官员选拔唯一标准,实际上又回到了以世卿血缘关系为标准的时代。

——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898年,清政府颁布《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疏》,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场次和内容和文体等。主要内容如:

第一场史论五篇

①“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

③“诸葛亮元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中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

⑤“北宋结全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①“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氏,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

③“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氏,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主要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
2021-12-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实质是史官文化。它滥觞于三代,规模于东周,最后备极于两汉。史官没有屈服于君主话语权之下,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来说在秦汉乃至以前已基本定型。

《汉书》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糜不同之。贞观十四年,太宗向房玄龄屡次索看《高祖、太宗实求》,房玄龄等人不得已笔上。自唐开始,历代正史均属官修,个人修史原则上不被允许,成为稗史。而记录正史的史官因李世民打破君主不能看自己实录的传统,从此必须要根据君主的意愿进行删减篡改。

——摘编自刘倩、吴久久《从中国古代史官看舆论监督》

材料二   在现代西方国家,舆论监督对制约权力,抑制腐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西方国家,舆论监督是很有权成性的。它因广泛的社会性和四民性,而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快捷、更有威力、拿破仑曾经说过,三家敌对的报纸比一千支枪更可怕。美国媒体历来以尖刻地批评政客为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捕捉或制造新闻,客观上对政府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言行起着舆论监督作用。

——摘编自侍宝军、韩梦晨《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史官主导舆论监督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舆论监督与我国古代史官监督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3)综合材料的史官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内容,谈谈其对加强我国当前社会监督的借鉴意义。
2021-12-1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级地方政府一路,它随即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两宋的路是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并立的监司或监察区。到金朝,路已不再是监司或监察区,而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金朝的路官府也不再是若干司使并立,而是兼领军民的路总管府统辖。元代的路在总管府统辖方面沿袭金制,又融入蒙古旧俗,且演化成单纯的民官。元朝全国路总数一度达到185个,还出现了与路权限相近的61个直隶省部之州和22个直隶行省。但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地位,却因行省及宣慰司的制度而丧失。及明初,朱元璋正式废路,以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宋朝以来“路”的发展变化,并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2021-11-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廷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凡钱粮、军事、屯种、漕运诸要事,行省无不领之,这对防止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被削弱,以及行省向地方割据势力演化有积极的意义。元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较为全面和深入,前代的不少羁縻之地,到元代“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些都与行省制度具有简洁、高效及易于操作的特点有关。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廷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概括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新的控制手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皇年间,隋文帝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所举科目二科、四科、十科不等,至炀帝时期又增设了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仕,以文学与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唐武德年间,政府规定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首次明文规定了科举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考生多为学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和制科(皇帝举办,考生多为常科及第及庶民寒士),另衍生有武举。宋朝吸取了晚唐、五代的教训,全面推崇孔孟儒学,提倡文官治国。宋太祖曾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此外,宋代还确立了糊名、誊录法等科考形式。至明朝,政府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建立与科举制相适应的学校制度。科举在明代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材料二   唐至明状元籍贯分布表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金

河南、河北

26

1

16

10

4

5

山东

3

3

9

5

1

4

陕西、山西、甘肃

11

2

3

3

2

东三省

2

江苏、浙江、福建

7

3

13

26

1

47

江西、安徽、四川

7

4

10

6

1

25

广东、广西

2

2

1

3

湖南、湖北

1

1

5

3

贵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科举状元户籍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予以解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同样设有左右丞相。汉初以功臣为丞相,丞相成望甚高。汉武帝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即位后不久,就举用贤良文学之士,于本官外,另加侍中、给事中等职,让他们出入禁庭,与闻大政。武帝还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之职。尚书本是“少府”的属官,武帝让其掌文书章奏,其地位日渐重要。到了成帝时,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合称“三公”,俱为宰相之职。

——摘编自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

材料二   唐初,军国大事经过中枢各级决策机关商议和审核,然后发救施行,因此史称”鲜有败事”。宰相职权,继续发展,到了武则天时代,甚至有诏敕“不经凤阁(时改称中书省为风阁)鸾台(时改称门下省为鸾台),何谓之敕”的说法。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行政中枢机构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发敕施行“鲜有败事”的制度保障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2021-10-13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题(B卷)
8 . 中国古代的牵制与制衡机制。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雍正帝设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如秦朝设立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汉朝设立刺史进行巡视监察、宋朝设置“四监司”和通判对各州进行监控等。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建立牵制和制衡机制的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对“效忠”和“效率”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监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下,雅典城邦出现了带有监察职能的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执政官、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贵族会议等。其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其他机关均是共同隶属公民大会,彼此相对独立、互相制约的权力部门。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民主又有监督。而公民大会作为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该机构崇尚法治,严防个人专制,对僭主和行政官可投票决定惩戒或放逐。而陪审法庭在控制政府官员权力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国家官吏任职前,不管是选举还是抽签的方式选出,被委任者在担任职务前,法庭必须对其实行被称作“认可听政会”的程序,在听政会上,任何公民都能对其提出反对意见,然后陪审团进行投票表决,经多数同意即可,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

——摘编自李勇《试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权力制约机制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二 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与管理。不仅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通晓政治法律的文化素养,能够在汉取历代兴亡教训的基础上刚正不阿地依律办事,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从政阅历,面对错综复杂的官场能够明是非,分清忠奸贤佞,有效胜任监察一职。在任职期间,不仅有一年一度或三年一度的常设考核制度,还有“月课”“御史互察”等考核项目,考绩结果作为一个监察官员升迁奖罚的重要依据。最后是实行监察责任制,考核后严肃问责,不但追究知情不举的洪职责任,而且追究不知情失察的失职责任,并处以连坐。同时,还特别注重通过制定监察法规约束监察官员。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央负责,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不受同级行政长官的节制。

——摘编自李超《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历史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监察制度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雅典相比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并简析古代雅典和中国监察体制的借鉴意义。
10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看法
魁奈(1694—177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休谟(1711—1776年)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说明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