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首创察举制,至汉武帝时,察举制度基本上定型。察举制是指地方官吏经过考察,将能者、贤者举荐给朝廷,朝廷经过一定的方式考核任用或直.接任用。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即“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曹操死,曹丕称帝,用“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到了西晋,虽仍以此为选官制度,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2 . 历代王朝重视调整选官制度以适应统治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实行世官制。王朝主要行政长官都由国王的至亲担任,这些人身兼二任,既是自己封地的主人,又实施受任于王朝的行政长官。“公有公门,卿有卿门”,当贵族因其罪过被国剿灭或削夺封号时,才能同时失去其官职。嫡长子以外的贵族子弟的封号是世代递降的所以有许多贵族子弟最后沦为平民,与此相联,其行政官员也依次递降。所以有许多贵族子弟最后沦为平民,与此相联,其行政官员也依次递降

——摘编自林新奇《中国人事管理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前134年),正式颁布了察举的命令,命令每郡国要向中央察举人才。东汉时期,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就要被撤换顺帝采纳左雄建议,用贤才必须经过严格考试,一考儒家经典,二考文书、表奏。“诸生通章问,文吏考笔,得考选。”公府初试后,还要在端门(御史台)复试。

——摘编自王文新《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领导选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世官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与此制度相关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汉改革察举制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汉察举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021-04-14更新 | 1991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安徽宁国津河中学广德实中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皇年间,隋文帝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所举科目二科、四科、十科不等,至炀帝时期又增设了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仕,以文学与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唐武德年间,政府规定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首次明文规定了科举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考生多为学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和制科(皇帝举办,考生多为常科及第及庶民寒士),另衍生有武举。宋朝吸取了晚唐、五代的教训,全面推崇孔孟儒学,提倡文官治国。宋太祖曾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此外,宋代还确立了糊名、誊录法等科考形式。至明朝,政府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建立与科举制相适应的学校制度。科举在明代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材料二   唐至明状元籍贯分布表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金

河南、河北

26

1

16

10

4

5

山东

3

3

9

5

1

4

陕西、山西、甘肃

11

2

3

3

2

东三省

2

江苏、浙江、福建

7

3

13

26

1

47

江西、安徽、四川

7

4

10

6

1

25

广东、广西

2

2

1

3

湖南、湖北

1

1

5

3

贵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科举状元户籍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予以解释。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表现出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实行了诸多不同于前代的制度,处于从两汉“三公九卿”制过渡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依然有较大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说;文化领域也出现异常活跃的景象,玄学开始出现,佛教得到广泛的传播,道教被改造为适应统治者和世家大族需要的宗教,史学、文学和艺术也高度繁荣。可以说,汉族接受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在经济、文化上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变得更加兴盛。

——摘编自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材料二   唐帝国是一个通过宗教、文字以及经济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东亚世界的中心。但如同其他持续了几百年的王朝,唐朝也是中国的一个转型时期。自唐朝开始到其结束,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王朝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包括大族统治的终结、更注重才能的风气、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永久性南移等。这些变化不仅为宋朝,也为晚期中华帝国的地理、社会、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新制度创造了舞台。

——摘编自【美】陆威仪著,张晓东、冯世明译《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巨大变革”的主要内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分权和美国中央权力制衡机制的主要不同。
2022-08-05更新 | 39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曾下过诏书,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应如何处罚。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定期的选举。汉代一百多个郡,至少每年要有两百多孝廉举上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大抵还是安插在皇宫里做一个郎官。郎官之中虽然也尽有贵族子弟,但究竟是少数。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南北朝及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隋唐之际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后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不断调整,是宋代那种新型官僚形态形成的前提。北宋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一州县一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交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弊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唐宋选官制度发生的最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少数诸侯在各自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封建。县成为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是在战国中晚期。到春秋时期,郡的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大体完备。战国末期,各国基本上形成了郡、县、乡、里上下垂直统属的地方行政组织。秦朝为纯粹的郡县二级行政区划制。秦楚之际建立了按军功分封的新型封建制,诸侯王享有高度自治权。汉景帝朝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失去行政管理权,这标志着封建制被郡县制完全取代。

——摘编自张信通《秦汉里治研究》

材料二 元朝辖境空前广阔,疆域四至极远。元常设十行省,在各行省设官,令其掌管各郡县的兵甲、屯田、钱粮、漕运等大事。元行省制度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及近代、当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宇《行省制度略论》

材料三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人占领了西西里,并首次采用行省的形式加以治理,从而区别于意大利本土的同盟制。此后,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行省的数目逐渐提高到53个之多。罗马实行行省制后,因行省的人民是外邦人,故而在他们与罗马人发生民事纠纷时就有了法律冲突问题,这将导致罗马法的变革。

——摘编自徐国栋《行省制度的确立对罗马法的影响-以西西里行省的设立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度的确立对罗马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变,二是选自郎官,即郊中令属下的中邮、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效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逸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另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变部;”……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与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进步性。
10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遇下诏敕,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开元以后,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摘编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   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尚书省职权的变化,并依据材料指出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对北宋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举措对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2021-01-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