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根据史书记载进行统计发现,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唐代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士族子弟仍具有传统文化优势
C.科举制对乡村教育的影响扩大
D.科举制推动了官员的年轻化
2017-11-10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4 . 据《中国古代职官》统计,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这能够佐证
A.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B.两宋以后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C.科举制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
D.科学制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为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据表可知,汉代察举制( )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