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凤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史料记载:某个历史人物“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该材料应出自
A.《汉书》B.《宋史》C.《元史》D.《明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隋文帝时
A.恢复实施察举制
B.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
C.科举制全面实施
D.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4 . 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②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018-02-26更新 | 419次组卷 | 21卷引用:贵州省金沙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才学出众)等,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并分析察举制度在东汉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分析其积极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这对当今选拔人才有何借鉴价值。
2020-11-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民族寄宿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2013年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在我国古代如何制约权力也有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B.皇帝是国家的主宰,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因此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制约监督作用
C.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保证权力的规范正确运行
D.明清监察制度已经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对君臣形同虚设
2019-12-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34次组卷 | 95卷引用:贵州省湄潭县湄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柏扬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非常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没有像国会之类或像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这说明
A.三省体制不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制度的职能
B.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地制约皇权
C.三省体制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权力不清
D.三省体制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的《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说明
A.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B.《集簿》对研究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无学术价值
C.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D.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