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018-06-09更新 | 16291次组卷 | 262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2019届高三一诊历史试卷
2 .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018-06-09更新 | 9248次组卷 | 215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2018-06-10更新 | 7712次组卷 | 120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2019届高三一诊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魏晋时期,官员荐举之责由中正官负责,州郡县的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而重门第,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这表明
A.社会阶层流动已被禁绝B.中正官大多数徇私舞弊
C.察举制度不再适应需求D.门阀政治影响官员选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
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2020-01-13更新 | 896次组卷 | 29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2018-06-01更新 | 1710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019-01-30更新 | 1635次组卷 | 8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2019届高三一诊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016-11-18更新 | 2452次组卷 | 140卷引用:甘肃省玉门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汉武帝时期,汉朝人才济济。将军卫青、霍去病出身于奴仆和奴产子。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而出。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被选拔出来的。这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选才注重基层工作经历B.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
C.察举涉及范围有所扩大D.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